在醫療領域中,「掛名醫師」的現象並不少見,但其背後隱藏的法律風險卻往往被忽略。本文旨在揭示掛名醫師可能面臨的種種法律陷阱,並提供實用的防範對策,協助醫療從業人員、醫療機構管理者以及醫療事業投資者保護自身權益。
究竟什麼是掛名醫師?簡單來說,就是醫師僅在醫療機構中掛名擔任負責醫師,但實際的經營管理卻由他人主導。這種安排看似簡單,卻可能讓掛名醫師身陷權責不清的法律風險之中。即使沒有實際參與經營,掛名醫師在法律層面上仍可能與實際經營者承擔相同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責任。
本文將深入探討掛名醫師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例如醫療糾紛連帶責任、違反醫療法規的處罰,以及醫療過失的刑責等。同時,我們也會分析權責不清可能導致的法律陷阱,例如僱主認定爭議和契約糾紛,並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本文將提供一系列實用的預防措施,協助您避免落入掛名醫師的法律陷阱。這些措施包括審慎評估合作對象、釐清合約內容、確保病歷管理完善、加強醫病溝通、建立內部管理制度、投保醫療責任險、定期檢視營運文件,以及尋求專業法律諮詢等。
專家提示: 在考慮擔任掛名醫師前,務必謹慎評估潛在的風險,並諮詢專業律師的意見。切勿輕易簽署任何文件,確保充分了解自身的權利和義務。 醫療法律和倫理議題複雜且不斷變化,隨時關注最新的法規動態至關重要。
立即諮詢專業醫療法律顧問,保障您的權益!
身為醫師,務必謹慎評估掛名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並採取有效措施保護自己。
- 簽訂合約前,務必尋求專業律師審閱,明確界定權責與風險承擔。
- 深入瞭解合作對象的背景與經營模式,確保其合法合規。
- 參與醫療機構的實際營運管理,瞭解業務運作,確保符合法規,避免僅掛名。
- 定期檢視診所營運狀況,確保醫療行為、病歷紀錄、費用申報均符合法規要求。
- 確保醫療機構已投保足額的醫療責任險,以轉嫁潛在風險。
- 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與投資人、經營團隊及員工保持良好聯繫,及時處理潛在問題。
- 如發現診所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應立即停止掛名並尋求法律協助。
內容目錄
Toggle拆解「掛名醫師」迷思:界定負責醫師與營運者的權責邊界
掛名醫師與負責醫師的界線
在台灣的醫療體系中,「掛名醫師」和「負責醫師」這兩個名詞,尤其是在診所的經營和法律責任方面,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和界線。理解這些差異,對於醫師、診所經營者以及病患都至關重要。
負責醫師
負責醫師是診所營運的關鍵角色,肩負著重大的法律責任。根據《醫療法》第18條,醫療機構必須設置一名負責醫師,對機構的醫療業務負有督導責任。對於私立醫療機構,申請人即為負責醫師。
擔任負責醫師需要符合一定的資格條件,例如領有醫師證書,並在指定的醫院或診所接受至少兩年的醫師訓練並取得證明文件。如果是專科診所,還需要具備該專科的醫師資格。
負責醫師的法律責任非常廣泛,包括:
- 醫療業務的督導責任:確保診所內所有醫療行為的合規與品質。
- 親自執行醫療業務:在某些情況下,負責醫師需要親自執行醫療行為。
- 病歷管理:確保病歷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密性。
- 藥品管理:負責診所藥品的合法採購、儲存與使用。
- 醫療廣告的真實性:確保醫療廣告內容不虛偽、誇張。
- 保護病人隱私: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保護病患個資。
- 感染控制:負責診所的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若違反這些義務,負責醫師可能面臨行政處罰(如罰鍰、停業、廢止開業執照)、民事賠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掛名醫師
「掛名醫師」通常指的是醫師提供自己的名字和執業執照,讓非醫師背景的投資人設立的診所得以合法開業。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本身可能並未實際參與診所的經營管理,甚至不清楚診所的營運狀況。
然而,從法律角度來看,診所的申請人就是負責醫師,因此,即使是「掛名」的醫師,在法律上仍被視為診所的負責人。這意味著,無論醫師是否實際經營,一旦診所發生醫療事故、稅務問題、醫療器材採購違規,或健保申報不實等情況,掛名的醫師都可能與實際經營者一同承擔法律責任。
界線與風險
掛名醫師與實際負責醫師之間的界線模糊,且存在著顯著的法律風險。
- 法律責任的歸屬:即使醫師僅是「掛名」,法律上仍可能被認定為負責醫師,並需對診所的營運承擔連帶責任。診所不具有獨立法人格,因此負責醫師可能需動用個人資產來償還債務或賠償。
- 避免掛名:由於掛名醫師同樣面臨法律風險,因此應盡量避免成為單純的掛名負責人。
- 代掛號的爭議:近期,「代掛號」服務也引發爭議。衛福部認為,付費代掛號屬於違法招攬行為,可能面臨罰鍰,且此類行為可能破壞醫療分級制度,排擠真正有就醫需求的民眾。
民、刑、行政責任全解析:掛名醫師可能觸犯的法律紅線
掛名醫師可能面臨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無論是實際經營者或掛名者,法律風險相同,應盡量避免掛名。
民事責任
-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若醫療過失導致病患權益受損,例如診斷錯誤、延誤治療、用藥或手術失誤等,須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 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若醫療契約未履行或履行不當,導致病患損害,需負擔賠償責任。
- 僱用人責任:若診所內受僱醫師或員工因執行職務造成病患損害,負責醫師可能需與其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甚至可能需用個人資產賠償損失。
刑事責任
- 醫療過失的刑責:若因醫療過失造成病患傷害或死亡,可能觸犯過失傷害罪、過失致重傷罪或過失致死罪。
行政責任
- 違反醫療法規的處罰:若診所違反醫療法、醫師法等相關法規,例如未依規定記載病歷、使用未經覈准的醫療器材等,可能面臨罰鍰、停業處分,甚至廢止開業執照。
- 醫療廣告違規:醫療廣告若有虛偽、誇張、歪曲事實等情形,除了罰鍰外,負責醫師的醫師證書也可能被吊銷。
- 健保申報不實:若虛報健保費用,除了行政責任外,也可能涉及詐欺及偽造文書罪,並面臨民刑事訴訟。
- 診所稅務問題:若診所未能妥善申報或繳納稅款,掛名醫師可能面臨罰款或其他法律責任。
- 醫療器材採購違規:若診所使用未經批准的醫療器材,掛名醫師可能承擔法律責任,影響執業資格。
此外,掛名醫師也可能因診所經營的相關事宜,如稅務申報、醫療器材採購、健保費申報等,而需承擔法律責任。 即使僅為掛名負責人,若無法證明實際經營者另有他人,法院通常難以接受僅是掛名之抗辯。 因此,建議掛名醫師應約定閱覽營運文件(如帳簿、進貨明細)的權利,以瞭解診所經營狀況,並及時迴避潛在的經營糾紛。掛名醫師可能觸犯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無論是實際經營者或僅掛名者,法律風險是相同的,應盡量避免掛名。
民事責任
-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若因醫療過失導致病患權益受損,例如診斷錯誤、延誤治療、用藥或手術失誤等,掛名醫師可能需要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 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若醫療契約未履行或履行不當,造成病患損害,掛名醫師也需負擔賠償責任。
- 僱用人責任:根據民法第188條規定,若診所內的受僱醫師或員工因執行職務造成病患損害,身為僱用人的診所負責醫師(包含掛名者)可能需要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甚至可能需用個人資產來賠償病患的損失。
刑事責任
- 醫療過失的刑責:若因醫療過失導致病患受到傷害或死亡,掛名醫師可能觸犯過失傷害罪、過失致重傷罪或過失致死罪。
行政責任
- 違反醫療法規的處罰:若診所違反醫療法、醫師法等相關法規,例如未依規定記載病歷、使用未經覈准的醫療器材等,可能面臨罰鍰、停業處分,甚至廢止開業執照。
- 醫療廣告違規:若醫療廣告內容虛偽、誇張、歪曲事實,或有其他違規情形,除了罰鍰外,也可能導致負責醫師的醫師證書被吊銷。
- 申報所得與健保不實:診所的所得應歸課獨資或合夥醫師的執行業務所得,若稅務申報不實,可能面臨罰款;健保申報若不實,除了行政罰鍰外,亦可能觸犯詐欺及偽造文書罪,並面臨民刑事訴訟。
- 醫療器材採購違規:若診所使用未經批准的醫療器材,掛名醫師可能因此承擔法律責任,甚至影響其執業資格。
即使僅為掛名負責人,若無法證明實際經營者另有他人,法院通常難以接受僅是掛名之抗辯。 因此,掛名醫師應確保在合作契約中約定對帳簿、進貨明細等營運文件的閱覽權,以瞭解診所的經營狀況,並及時迴避潛在的經營糾紛。
權責不清的潛在陷阱:從雇主認定到契約糾紛的法律考驗
權責不清可能導致嚴重的法律陷阱,以下為詳細 1. 法律責任釐不清,衍生民事、刑事、行政責任
當權責不明確時,一旦發生爭議或問題,便難以界定應由誰負責。這可能導致以下情況:
- 民事責任:若因權責不清導致損害發生,受損一方可能對相關方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損失。例如,在房屋租賃糾紛中,若房東未經同意清理租客物品,可能構成侵權,需賠償租客損失。
- 刑事責任:在某些情況下,權責不清可能涉及刑事責任,例如在涉及公共安全或重大災害的事件中,若因推諉卸責導致嚴重後果,相關人員可能面臨刑事追究。
- 行政責任:在政府部門或公共事務中,權責不明可能導致行政處分失當或程序違法,進而引發行政訴訟或咎責。
2. 責任推諉與推卸,延誤處理時機
權責不清最常見的後果之一,就是各方互相推卸責任,導致問題無法及時有效處理。這在救災、工程項目、公司內部管理等領域尤為明顯。當沒有明確的負責人時,決策會變得緩慢,資源分配也會出現問題,最終可能加劇損害,增加處理成本。
3. 合約陷阱與糾紛
在商業往來或合作中,若合約內容對於各方的權責界定不明確,極易引發合約糾紛。例如,在租賃平台中,若賠付標準或損壞責任不明確,可能導致租客與商家之間產生爭議。
4. 影響公司治理與內部管理
在企業內部,權責不明會影響管理效率,可能導致決策失誤、內部溝通不暢,甚至滋生貪腐。例如,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職責劃分不清、控制關係薄弱,就可能引發潛在風險。
5. 影響授權與委託行為
在授權或委託行為中,若受權人或受託人的權限與責任界定不清,可能導致受權人濫用權力,或在履職過程中產生法律風險。例如,在長期授權書中,受權人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需要明確規定,以避免日後爭議。
6. 訴訟風險與高額賠償
權責不清往往是引發訴訟的重要原因。若在衝突中,法律責任難以界定,可能導致訴訟時間冗長,並面臨高額的民事賠償。例如,在人身衝突中,即使是正當防衛,若防衛過當,也可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和賠償。
7. 權責不清與資訊不對稱
在某些情況下,權責不清與資訊不對稱相互交織,加劇了潛在的法律風險。例如,在租賃平台中,權責不清加上資訊不對稱,導致雙方互不信任,難以有效約束違規行為。
| 問題 | 描述 |
|---|---|
| 1. 法律責任釐不清,衍生民事、刑事、行政責任 | 當權責不明確時,一旦發生爭議或問題,便難以界定應由誰負責。這可能導致民事責任(例如房屋租賃糾紛)、刑事責任(涉及公共安全或重大災害的事件)和行政責任(政府部門或公共事務中,權責不明可能導致行政處分失當或程序違法)。 |
| 2. 責任推諉與推卸,延誤處理時機 | 權責不清最常見的後果之一,就是各方互相推卸責任,導致問題無法及時有效處理。這在救災、工程項目、公司內部管理等領域尤為明顯。當沒有明確的負責人時,決策會變得緩慢,資源分配也會出現問題,最終可能加劇損害,增加處理成本。 |
| 3. 合約陷阱與糾紛 | 在商業往來或合作中,若合約內容對於各方的權責界定不明確,極易引發合約糾紛。例如,在租賃平台中,若賠付標準或損壞責任不明確,可能導致租客與商家之間產生爭議。 |
| 4. 影響公司治理與內部管理 | 在企業內部,權責不明會影響管理效率,可能導致決策失誤、內部溝通不暢,甚至滋生貪腐。例如,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職責劃分不清、控制關係薄弱,就可能引發潛在風險。 |
| 5. 影響授權與委託行為 | 在授權或委託行為中,若受權人或受託人的權限與責任界定不清,可能導致受權人濫用權力,或在履職過程中產生法律風險。例如,在長期授權書中,受權人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需要明確規定,以避免日後爭議。 |
| 6. 訴訟風險與高額賠償 | 權責不清往往是引發訴訟的重要原因。若在衝突中,法律責任難以界定,可能導致訴訟時間冗長,並面臨高額的民事賠償。例如,在人身衝突中,即使是正當防衛,若防衛過當,也可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和賠償。 |
| 7. 權責不清與資訊不對稱 | 在某些情況下,權責不清與資訊不對稱相互交織,加劇了潛在的法律風險。例如,在租賃平台中,權責不清加上資訊不對稱,導致雙方互不信任,難以有效約束違規行為。 |
掛名醫師的風險:權責不清的法律陷阱與防範措施.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實戰防範指南:建立防禦網,遠離掛名醫師的法律風暴
建立防禦網以防範掛名醫師的風險,需要從法律、行政、契約及實務操作等多方面著手。一、 法律責任與規範
- 醫療機構的負責醫師責任:《醫療法》第18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置負責醫師一人,對機構的醫療業務負督導責任。私立醫療機構的負責醫師通常是申請人本人。若診所是由投資人聘任醫師擔任負責醫師,但實際經營者是投資人,則可能涉及合約糾紛、違反法規被裁罰,甚至倒閉後負責醫師需承擔求償責任。
- 醫師的執業規範:《醫師法》規範了醫師的執業資格、行為規範與懲戒處分。醫師不得無故拖延對危急病人的救治,不得為虛偽的陳述或報告,也不得無故洩漏病人資訊。偽造病歷不僅涉及刑事責任(偽造文書罪),還可能面臨行政責任,包括罰鍰、停業甚至廢止執業執照。
- 醫療機構的組織責任:醫療機構因其組織系統的瑕疵導致病人損害時,可能需負擔獨立的組織責任,而非僅是歸咎於個別醫事人員的侵權行為。
二、 風險類型與預防措施
-
「掛名」負責醫師的風險:
- 法律責任:即使未實際參與經營,掛名醫師仍可能因醫療機構的違規行為(如:虛報健保費用、偽造病歷、醫療疏失等)而被追究行政或刑事責任。
- 財務風險:若診所經營不善或涉及不法行為,掛名醫師可能面臨債務追償、罰款或停業等財務損失。
- 聲譽損害:牽連於醫療機構的不當行為,可能損害醫師的專業聲譽。
預防措施:
- 慎選合作對象:深入瞭解投資人或實際經營者的背景、信譽及經營理念。
- 釐清合約內容:仔細審閱所有合作契約,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特別是關於經營管理、財務責任、醫療決策等部分。
- 參與實質管理:盡可能參與醫療機構的實際營運管理,瞭解業務運作,並確保符合法規。
- 建立內部稽覈:定期檢視診所的營運狀況,確保醫療行為、病歷紀錄、費用申報等均符合法規要求。
-
虛報健保費用與偽造病歷:
- 風險:醫療機構若虛報健保費用、偽造病歷或提供不實診斷證明,不僅醫師可能面臨刑事詐欺、偽造文書罪,還可能受到健保署的行政處分,如:停止特約、罰鍰、追扣費用等。
- 預防措施:
- 嚴格遵守申報規定:確保所有醫療費用的申報均符合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
- 確實記錄病歷:病歷應詳實、準確地記錄病人的病情、診斷、治療經過等,不得虛偽記載。
- 建立查覈機制:內部定期查覈病歷與費用申報的準確性,及早發現並糾正錯誤。
-
醫療疏失與醫療糾紛:
- 風險:若因醫療疏忽導致病人權益受損,醫療機構及相關醫事人員可能面臨民事賠償責任。
- 預防措施:
- 提升醫療品質:確保醫療服務符合一定的醫療水準,並持續精進專業技能。
- 落實告知義務:向病人充分告知病情、治療方針、風險及可能的不良反應。
- 購買責任保險:為醫療機構和醫事人員購買適足的醫療責任保險,以轉嫁潛在風險。
三、 契約與行政管理
- 明確的合作契約:對於由投資人聘任醫師擔任負責醫師的診所,應簽訂詳細的合作契約,釐清雙方的法律關係、財務分配、經營權限、責任歸屬等,並尋求法律專業意見。
- 合規經營:確保醫療機構的設立、開業、營運等各項程序均符合《醫療法》、《醫師法》等相關法規。
- 持續的風險評估與管理:定期評估潛在的法律、財務、營運風險,並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計畫。
四、 實務操作建議
- 擔任負責醫師前的審慎評估:對於受聘擔任負責醫師者,應深入瞭解合約內容、合作對象,並評估自身是否願意承擔潛在的法律與財務風險。
- 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與投資人、經營團隊及員工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處理潛在的問題。
- 尋求專業協助:在簽訂契約、處理法律爭議或進行風險評估時,應諮詢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的意見。
一、 釐清法律責任與規範
- 負責醫師的法律義務:《醫療法》規定,醫療機構應置負責醫師一人,對機構的醫療業務負有督導責任。對於私立醫療機構,申請人通常即為負責醫師。若醫師僅是「掛名」擔任負責醫師,而實際經營者為他人,一旦發生醫療糾紛、財務問題或違法情事,該掛名醫師仍可能須依法負起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 醫師的執業規範:《醫師法》中明確規範了醫師的執業資格、行為準則以及應負的責任,包括親自診察、製作病歷、告知病情等。若醫師違反相關規定,例如偽造病歷、進行不實醫療收費申報等,將面臨相應的行政處罰(如罰鍰、停業、廢止執照)甚至刑事責任。
- 醫療機構的組織責任:醫療機構作為法人,對其營運所造成的損害負有組織責任,這項責任獨立於個別醫事人員的行為。這意味著,即使個別醫師沒有過失,但若醫療機構的制度性疏失導致病人受損,機構仍需負責。
二、 風險類型與防範措施
-
「掛名」的法律與財務風險:
- 法律風險:若醫療機構涉及虛報健保費用、偽造病歷、醫療疏失等,掛名醫師可能因其名義被用於違法行為而被追究責任。例如,虛報健保費用可能導致醫療機構被停止特約、罰鍰,甚至刑事責任。
- 財務風險:若機構經營不善或涉及債務,掛名醫師可能面臨求償,尤其是在合約關係不清的情況下。
- 聲譽損害:牽連於機構的負面事件,會損害醫師的專業聲譽。
預防措施:
- 慎選合作對象:深入瞭解欲合作的醫療機構或投資人背景、信譽及經營模式。
- 嚴謹的合作契約:務必簽訂詳細的合約,明確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報酬、經營管理權限、責任歸屬等,並尋求法律專業意見。合約中應清晰界定醫師僅為醫療服務提供者,而非經營管理者,除非醫師實際參與經營。
- 實質參與經營:若擔任負責醫師,應積極參與機構的營運管理,確保決策符合法規,並實際督導醫療業務。避免僅僅「掛名」而不參與實際管理。
- 定期內部稽覈:建立機制,定期審查醫療業務、病歷紀錄、費用申報等,確保合規性。
-
虛報健保與偽造病歷的風險:
- 風險:醫療機構或醫師若為了詐領健保費用或規避責任而虛報、偽造病歷,將面臨嚴重的法律後果,包括刑事詐欺、偽造文書罪,以及健保署的行政處罰。
- 預防措施:
- 嚴格遵守健保規定:確保所有申報的醫療費用和提供的服務都符合健保法規及特約管理辦法。
- 真實準確的病歷記載:病歷是醫療行為的關鍵證據,必須真實、完整、準確地記錄,不得有偽造、變造之情事。
-
醫療疏失與糾紛:
- 風險:若因醫療行為不當,導致病人損害,醫師及醫療機構均可能需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 預防措施:
- 維持高醫療品質:確保提供的醫療服務符合專業水準,並持續進修。
- 充分告知同意:依《醫師法》及相關規定,向病人充分告知病情、治療方案、預後及潛在風險。
- 購買醫療責任險:為自己和醫療機構投保足額的醫療責任保險,以轉嫁風險。
三、 行政管理與契約保障
- 明確的合約條款:對於受聘擔任負責醫師的狀況,應確保合約中詳細載明醫師的職責範圍(例如:僅負責醫療專業指導,不涉及經營管理、財務、人事聘僱等)、報酬計算方式、解約條款,以及若機構發生問題時,醫師的責任界定。
- 合法設立與營運:確認醫療機構的設立、開業許可證均合法有效,並遵守各項醫療法規,如:設立標準、人員配置、收費標準等。
- 持續的風險評估:定期檢視機構的營運狀況,識別潛在的法律、財務及聲譽風險,並採取預防性措施。
四、 實務操作建議
- 審慎評估擔任負責醫師的職位:在接受擔任醫療機構負責醫師的職位前,應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瞭解合作對象、合約內容、機構營運模式,以及自己願意承擔的責任範圍。
- 必要時尋求專業法律意見:對於合約內容、法律責任釐清等關鍵事項,務必諮詢專業律師的意見,以保障自身權益。
- 建立內部溝通與監督機制:確保醫療機構內部有良好的溝通管道,能夠及時發現並解決潛在問題,並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確保醫療業務的合規性。
掛名醫師的風險:權責不清的法律陷阱與防範措施結論
總而言之,醫療領域中的「掛名醫師」現象,雖然看似能讓醫療機構順利運作,但實際上卻隱藏著巨大的法律風險。 本文深入探討了掛名醫師的風險:權責不清的法律陷阱與防範措施,從民事、刑事到行政責任,逐一解析了掛名醫師可能面臨的法律紅線。 權責不清不僅可能導致法律責任難以釐清,更可能衍生出合約糾紛、延誤處理時機等問題。
為了避免落入這些陷阱,本文也提供了詳盡的實戰防範指南。從審慎評估合作對象、釐清合約內容,到確保病歷管理完善、加強醫病溝通,再到建立內部管理制度、投保醫療責任險,以及定期檢視營運文件等,每一項措施都至關重要。 此外,在簽訂任何合作協議之前,務必尋求專業法律諮詢,確保自身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無論您是醫療從業人員、醫療機構管理者,還是醫療事業投資者,都應對掛名醫師的法律風險有充分的認識。 透過本文提供的資訊和建議,希望能夠幫助您建立起一道堅實的防禦網,遠離不必要的法律風暴,確保醫療事業的穩健發展。 切記,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採取行動,才能保護自己免受法律風險的侵害。面對掛名醫師的風險:權責不清的法律陷阱與防範措施,謹慎與專業永遠是最佳的策略。
更多資訊可參考 醫師對助理的監督義務:如何避免權責模糊地帶?
更多資訊可參考 醫療行為分級:護理師能做什麼?醫師的授權與責任
更多資訊可參考 醫療疏失非單一,連環責任如何追溯?
掛名醫師的風險:權責不清的法律陷阱與防範措施 常見問題快速FAQ
什麼是掛名醫師?
掛名醫師是指僅在醫療機構掛名擔任負責醫師,但實際經營管理由他人主導的情況,此安排可能導致權責不清的法律風險。
擔任掛名醫師有哪些潛在法律風險?
掛名醫師可能面臨醫療糾紛連帶責任、違反醫療法規的處罰,以及醫療過失的刑責等民事、行政、刑事責任風險。
如何避免成為掛名醫師的法律陷阱?
應審慎評估合作對象、釐清合約內容、確保病歷管理完善、加強醫病溝通、建立內部管理制度、投保醫療責任險、定期檢視營運文件,並尋求專業法律諮詢。
負責醫師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負責醫師需對醫療業務進行督導、親自執行醫療業務、管理病歷、負責藥品管理、確保醫療廣告真實性、保護病人隱私及負責感染控制等。
掛名醫師在法律上是否等同於負責醫師?
是的,即使醫師僅是「掛名」,法律上仍可能被認定為負責醫師,需對診所的營運承擔連帶責任。
掛名醫師可能觸犯哪些民事責任?
可能涉及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以及僱用人責任等。
掛名醫師可能涉及哪些刑事責任?
若因醫療過失導致病患受到傷害或死亡,掛名醫師可能觸犯過失傷害罪、過失致重傷罪或過失致死罪。
掛名醫師可能面臨哪些行政責任?
可能面臨違反醫療法規的處罰、醫療廣告違規、健保申報不實、診所稅務問題及醫療器材採購違規等。
權責不清會導致哪些法律陷阱?
可能導致法律責任釐不清、責任推諉與推卸、合約陷阱與糾紛、影響公司治理與內部管理、影響授權與委託行為、訴訟風險與高額賠償以及權責不清與資訊不對稱。
如何建立防禦網,遠離掛名醫師的法律風險?
需從法律責任與規範、風險類型與預防措施、契約與行政管理及實務操作等多方面著手,建立完善的防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