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層醫療體系的重要一環,診所醫師在兒少保護工作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瞭解診所醫師執行兒少保護工作: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至關重要,這不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醫者仁心的體現。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當醫師在執行業務時,若知悉或懷疑兒少有遭受虐待、疏忽等不當對待,便有責任立即通報相關主管機關,且時限不得超過24小時。這項規定旨在確保及時啟動保護機制,為受虐兒少提供必要的協助。
診所醫師常為接觸兒童的第一線人員,因此具備辨識兒虐警訊的敏銳度尤為重要。除了留意孩子身上無法解釋的傷勢、家長前後矛盾的說詞外,孩子異常的恐懼或退縮也可能是求救訊號。建立一套標準化的問診流程,將兒虐風險評估納入其中,能幫助醫師更有效地發現潛在個案。此外,與個案建立信任關係,營造安全、開放的溝通環境,有助於孩子卸下心防,透露更多資訊。當然,在執行通報義務的同時,醫師也應注意保護自身權益,瞭解相關法律保障,必要時尋求法律諮詢。我建議診所可以定期舉辦內部培訓,提升醫療團隊對兒少保護議題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共同為孩子們構築更堅實的安全網。
歡迎聯絡【展正國際法律事務所 黃偉琳律師】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 建立標準化問診流程,納入兒虐風險評估: 將兒虐風險評估納入標準問診流程中,有助於早期發現潛在個案。例如,在問診時,可加入詢問兒童在家的安全感、與照顧者的關係等問題,並留意兒童與照顧者互動時的反應。
- 提升兒虐警訊辨識敏感度,綜合評估判斷: 診所醫師應熟悉身體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和疏忽等不同類型虐待的警訊。除了留意孩子身上無法解釋的傷勢、家長前後矛盾的說詞外,孩子異常的恐懼或退縮也可能是求救訊號。切記任何警訊都只是參考,需綜合評估個案整體狀況,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 知悉或懷疑即通報,24小時內完成: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醫師若「知悉」或「懷疑」兒少有遭受虐待、疏忽等不當對待,便有責任立即通報相關主管機關。重點在於及時性,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內完成通報。通報是法律義務,更是保護兒童的承諾。
內容目錄
Toggle兒虐通報:診所醫師的實務指南
診所醫師在兒少保護工作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基於與兒童及家庭的第一線接觸,醫師們往往有機會及早發現兒虐的蛛絲馬跡。因此,熟悉兒虐通報的相關規定與流程,是每位診所醫師責無旁貸的義務。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醫師的法定責任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簡稱《兒少權法》) 明文規定,醫事人員 (包含診所醫師) 在執行業務時,若「知悉」兒童及少年有遭受虐待、疏忽、遺棄或其他不正當行為,應立即向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通報。此處的「知悉」,不僅指已確認的事實,更包含「懷疑」的階段。換言之,只要醫師在診療過程中,對個案的處境產生合理的懷疑,就應立即啟動通報程序,切勿延遲。
重點在於及時性。法律規定,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內完成通報。 切記,通報是法律義務,更是保護兒童的承諾。
兒虐警訊:診所醫師如何敏銳察覺?
兒虐的樣態多元,診所醫師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從細微之處發現警訊。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兒虐類型及其可能徵兆:
- 身體虐待:
- 無法解釋的傷勢,例如:瘀青、骨折、燒燙傷.
- 傷勢的部位或型態與家長描述不符.
- 兒童對特定人物 (通常是主要照顧者) 表現出異常的恐懼.
- 性虐待:
- 生殖器或肛門出現紅腫、疼痛、分泌物.
- 兒童的行為出現異常退化,例如:尿床、吸吮手指.
- 兒童對性行為或性器官表現出過度的興趣或知識.
- 精神虐待:
- 兒童出現情緒困擾,例如:焦慮、憂鬱、退縮.
- 兒童的自我評價低落,缺乏自信.
- 兒童的發展遲緩,學習能力下降.
- 疏忽:
- 兒童長期營養不良、衛生狀況不佳.
- 兒童缺乏適當的醫療照顧,例如:未按時接種疫苗.
- 兒童經常無人照顧,處於危險的環境中.
除了上述的具體徵兆,醫師也應留意「熊貓眼」、耳後瘀血等受虐警訊。 此外,呂立醫師也提出4種兒童面對創傷的負面反應,也可能是兒虐警訊:
- 對抗 (Fight):孩子突然脾氣暴躁、習慣暴力對待他人。
- 逃跑 (Flight):孩子逃學、不願意回家。
- 僵住 (Freeze):孩子變得退縮、不與人互動。
- 討好 (Fawn):孩子過度順從、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
重點在於,任何警訊都只是參考,不能作為兒虐的標準答案。 診所醫師需要綜合評估個案的整體狀況,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通報管道與流程:診所醫師如何採取行動?
當診所醫師懷疑或發現兒虐事件時,應立即採取行動。
請務必詳實記錄並保留通報紀錄,以確保通報的有效性,並保護自身權益。
瞭解更多通報資訊,請參考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網站。
兒虐通報流程:診所醫師必知的實務指南
身為診所醫師,當您懷疑或發現兒童可能遭受虐待時,請務必依照以下步驟進行通報,以確保兒童的安全與權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賦予醫師通報的責任,這不僅是法律義務,更是保護弱勢兒童的重要使命 。
一、確認通報義務
首先,您需要確認自己是否符合責任通報人的身分。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3條,醫事人員(包含醫師)屬於責任通報人 。 只要您在執行業務時「知悉」或「懷疑」兒童及少年有遭受虐待、疏忽、遺棄或其他不正當行為,就應立即進行通報 。「知悉」指的是懷疑或發現,不論證據是否充分,都應立即通報,啟動保護機制。若無正當理由不通報,將可能面臨罰鍰 。
二、蒐集相關資訊
在進行通報前,請盡可能蒐集以下資訊,以利相關單位進行後續的調查與處理:
- 兒童及少年的基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就讀學校或托育機構、聯絡方式等。
- 受虐情形的詳細描述:
- 身體虐待:傷勢的部位、大小、形狀、顏色,以及受傷原因的描述。拍照記錄傷勢,並將照片妥善保存 。
- 精神虐待:兒童的行為表現、情緒狀態、以及家長或照顧者的言語或行為模式。
- 性虐待:兒童的生殖器官或隱私部位是否有異狀、兒童的行為表現、以及家長或照顧者的言語或行為模式。
- 疏忽:兒童的健康狀況、衛生習慣、營養狀況、以及居住環境的描述。
- 施虐者的相關資訊:姓名、與兒童的關係、聯絡方式等。
- 其他相關資訊:目擊者的證詞、家長的解釋、以及其他可能對案件有幫助的資訊。
三、選擇通報管道
您可以選擇以下管道進行通報:
- 113 保護專線:24小時全年無休的專線電話,由專業社工人員接聽,提供諮詢、通報、轉介等服務 。
- 各縣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可向當地的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直接通報 。
- 網路通報:可利用衛生福利部提供的「關懷e起來」線上通報及諮詢 。
- 書面通報:填寫「兒童少年保護通報表」,以傳真或郵寄方式寄送至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
情況緊急時,可先以言詞或電話通訊方式通報,並於24小時內補填書面通報表 。
四、進行通報
不論您選擇哪種通報管道,請務必提供清晰、完整的資訊,並告知通報對象您的醫師身分。請務必注意,通報者的身分資料會受到嚴格保密,以確保您的安全 。
五、通報後的配合事項
通報後,社會工作者可能會與您聯繫,以進一步瞭解案情。請您積極配合社工的調查,提供相關的醫療紀錄、檢查報告等資料,並隨時關注兒童的狀況,如有任何新的發現或疑慮,請立即通知社工。
診所醫師在兒少保護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及時、正確的通報,您就能為受虐兒童提供保護,並幫助他們遠離暴力與傷害。請記住,您的每一個行動,都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診所醫師執行兒少保護工作: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兒少保護:診所醫師責任與個案溝通
在兒少保護工作中,診所醫師不僅肩負辨識與通報的責任,更需要在與個案及其家庭的溝通中扮演關鍵角色。有效的溝通技巧能夠幫助醫師建立信任關係,更深入地瞭解情況,並為受虐兒童提供支持。以下將針對不同情境,提供診所醫師在個案溝通方面的實用建議:
營造安全且信任的環境
與兒童進行溝通時,營造一個安全、友善且不具威脅性的環境至關重要。
- 選擇合適的場所: 避免在充滿壓力的診療室進行溝通,可考慮在較為輕鬆的空間,例如遊戲區或諮詢室。
- 保持親切的態度: 以溫和的語氣和肢體語言與兒童互動,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關心。
- 允許兒童表達: 給予兒童充分的表達空間,不要打斷或催促他們,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與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溝通技巧
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在認知和表達能力上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採取不同的溝通策略:
- 學齡前兒童: 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搭配圖片或玩具,幫助他們理解問題。可透過遊戲或繪畫等方式,引導他們表達內心的想法。
- 學齡兒童: 可以直接詢問相關問題,但要注意語氣和用詞,避免過於直接或帶有指責意味。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 青少年: 青少年更注重隱私和自主性,因此要尊重他們的意願,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建立信任關係是有效溝通的關鍵。
與家長/照顧者的溝通技巧
在兒虐事件中,家長或照顧者可能是施虐者,也可能是知情者或受害者。與他們溝通時,需要格外謹慎,
- 保持客觀中立: 不要預設立場,避免使用指責或批判的語氣。
- 仔細觀察言行: 注意家長/照顧者的言行舉止,觀察他們是否出現矛盾或異常的反應。
- 尋求專業協助: 如對家長/照顧者的說詞存疑,可考慮尋求社工或心理師的協助,進行更深入的評估。
處理敏感話題的技巧
在詢問有關虐待或疏忽等敏感話題時,需要特別注意技巧,避免對兒童造成二次傷害:
- 使用開放式問題: 避免使用引導性或暗示性的問題,鼓勵兒童自由表達。
- 允許沉默: 如果兒童不願意回答,不要強迫他們,給予他們時間和空間。
- 表達支持: 讓兒童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會支持他們,並提供協助。
此外,診所醫師也可以參考相關資源,例如衛生福利部提供的兒少保護專區,或向專業的社工機構諮詢,以提升自己在兒少保護方面的專業能力。建立信任、同理心和耐心,是診所醫師在兒少保護工作中,與個案有效溝通的基石。
| 主題 | 內容要點 | 溝通技巧/建議 |
|---|---|---|
| 營造安全且信任的環境 |
|
|
| 與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溝通技巧 |
|
|
| 與家長/照顧者的溝通技巧 |
|
|
| 處理敏感話題的技巧 |
|
|
| 其他資源: 參考衛生福利部提供的兒少保護專區,或向專業社工機構諮詢,建立信任、同理心和耐心。 | ||
兒少保護通報後的診所醫師配合事項
當診所醫師依照《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完成兒少保護通報後,並非就此結束。後續仍有重要的配合事項,以確保受虐兒童及少年能獲得及時且完善的保護與協助。以下詳細說明通報後診所醫師應配合的事項:
一、積極配合主管機關的調查與訪視
-
提供詳細資訊:社會工作者或相關單位在接獲通報後,可能會與醫師聯繫,進一步瞭解個案狀況。醫師應盡可能提供詳細且客觀的資訊,包括:
-
完整的病歷紀錄(包含過去病史、就診紀錄等)
-
觀察到的兒虐警訊(例如:傷勢描述、行為表現、家長互動等)
-
與個案及其家屬的溝通內容
-
其他相關的佐證資料
-
-
配合訪視:社工人員可能會到診所進行訪視,以更深入地瞭解情況。醫師應盡力配合,提供社工人員所需的協助。
-
專業諮詢:若社工人員在評估過程中需要醫療專業意見,醫師應提供專業的諮詢與建議,協助社工人員做出最符合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的決策。
二、保護個案的隱私與安全
-
保密原則: 醫師在通報後,仍應遵守醫療倫理,注意保護個案的隱私。不得向不相關的人員透露個案的資訊,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
安全環境: 若個案仍需回診,診所應盡可能提供安全的環境,避免個案再次受到傷害或威脅。例如,安排獨立的診間、加強巡邏等。
-
注意家屬反應: 通報後,家屬可能會出現不諒解或情緒激動的反應。醫師應保持冷靜,並視情況尋求社工人員或警方的協助,以確保自身及個案的安全。
三、持續關注個案狀況
-
定期追蹤: 即使個案已轉介至社工單位,醫師仍可持續關注個案的狀況。若個案後續仍有回診,醫師可藉機觀察個案的復原情況,並與社工人員保持聯繫,交流資訊。
-
提供支持: 若情況允許,醫師可向個案提供心理支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困境。但應注意,醫師的角色是醫療專業人員,不宜過度介入個案的家庭事務。
-
再通報義務: 若醫師在後續的診療過程中,再次發現個案有遭受虐待或疏忽的疑慮,仍應立即進行通報,不得延遲。
四、尋求專業支持與資源
-
法律諮詢: 醫師若對於通報後的法律責任或權益有疑慮,可尋求法律諮詢,以保障自身權益。
-
心理支持: 兒少保護案件往往對醫療人員造成心理壓力。醫師可尋求心理諮商或參與相關的團體,以舒緩情緒,避免 burnout。
-
持續進修: 醫師應持續關注兒少保護相關的最新資訊與法規,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可參考衛生福利部提供的相關資源,例如:衛生福利部網站。
總之,兒少保護通報後的配合事項,是確保受虐兒童及少年能獲得妥善照顧的重要環節。診所醫師應積極配合主管機關的調查與訪視,保護個案的隱私與安全,持續關注個案狀況,並尋求專業支持與資源,共同為兒童及少年打造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診所醫師執行兒少保護工作: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結論
總而言之,診所醫師執行兒少保護工作: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是多方面的,需要醫師們具備高度的敏感度、專業知識與積極的行動力。從早期辨識兒虐警訊、正確執行通報流程,到與個案及其家庭的有效溝通,以及後續的配合事項,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診所醫師不僅是兒童健康的守護者,更是他們安全與權益的捍衛者。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充滿愛與關懷的天空。
如果您在兒少保護方面有任何法律上的疑問或需要協助,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 歡迎聯絡【展正國際法律事務所 黃偉琳律師】 Welcome to contact us
診所醫師執行兒少保護工作: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 常見問題快速FAQ
1. 診所醫師在什麼情況下需要通報兒虐事件?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診所醫師在執行業務時,若「知悉」或「懷疑」兒童及少年有遭受虐待、疏忽、遺棄或其他不正當行為,就應立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此處的「知悉」,不僅指已確認的事實,更包含「懷疑」的階段。換言之,只要醫師在診療過程中,對個案的處境產生合理的懷疑,就應立即啟動通報程序,且時限不得超過24小時。重點在於及時性,通報是法律義務,更是保護兒童的承諾。
2. 診所醫師可以透過哪些管道進行兒虐通報?
診所醫師可以選擇以下管道進行通報:
- 113 保護專線:24小時全年無休的專線電話,由專業社工人員接聽,提供諮詢、通報、轉介等服務。
- 各縣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可向當地的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直接通報。
- 網路通報:可利用衛生福利部提供的「關懷e起來」線上通報及諮詢。
- 書面通報:填寫「兒童少年保護通報表」,以傳真或郵寄方式寄送至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情況緊急時,可先以言詞或電話通訊方式通報,並於24小時內補填書面通報表。
3. 診所醫師在完成兒虐通報後,還需要做哪些配合事項?
診所醫師在通報後,仍需積極配合主管機關的調查與訪視,提供詳細資訊,配合訪視,並提供專業諮詢。同時,應注意保護個案的隱私與安全,提供安全的就診環境,並留意家屬的反應。此外,醫師可持續關注個案狀況,定期追蹤,並提供支持。如有需要,可尋求法律諮詢或心理支持,並持續進修兒少保護相關知識,以提升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