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健康照護領域,臨牀心理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的主要職務涵蓋心理評估與諮詢治療兩大面向,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巧,協助個案理解並處理心理困擾,最終促進個案的身心健康 。
心理評估是臨牀心理師深入瞭解個案心理狀態的基石 。透過標準化的心理測驗、晤談和行為觀察等方式,他們全面收集個案的資訊,評估智能、人格、情緒、神經心理功能等 。評估結果不僅有助於精確瞭解個案的困擾成因,也為診斷和治療規劃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此外,臨牀心理師還能運用專業知識進行鑑別診斷,區分情緒困擾、精神疾病或腦部功能問題 。
在完成心理評估後,臨牀心理師會根據評估結果,提供諮詢治療服務 。透過建立信任且支持性的關係,運用不同的心理學方法,引導個案洞察問題的起源,協助其處理生活中的不適應、減輕痛苦,並促進自我成長 。臨牀心理師也會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BT)等實證支持的療法,針對個案的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進行處遇,以改善心理健康、降低不良行為、提升適應力 。治療形式包含個別諮商、婚姻諮商、家庭治療和團體諮商等多種選擇 。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臨牀心理師,需具備臨牀心理學相關的碩士學位,完成臨牀實習,並通過國家考試 。在診所中,他們與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緊密合作,為個案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照護 。
專家提示: 如果您正在考慮尋求心理健康服務,不妨先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特點,並與臨牀心理師充分溝通,共同制定最適合您的治療計畫。
立即預約您的心理評估!
作為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個案,或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以下建議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並應用臨床心理師在診所提供的服務:
- 考慮尋求心理健康服務時,先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特點,並與臨床心理師充分溝通,共同制定最適合您的治療計畫
- 如有情緒困擾、人際壓力或生活適應困難,可尋求臨床心理師進行心理評估,以瞭解問題的成因與適合的治療方向
- 若您正在接受心理治療,主動與臨床心理師建立信任關係,積極參與治療過程,並將所學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以促進自我成長
內容目錄
Toggle臨床心理師的診所職責:定義與重要性
臨床心理師在診所的主要職責包括進行心理評估(衡鑑)、心理治療,以及提供心理健康諮詢與輔導。他們運用專業知識和技巧,協助個案瞭解並改善其心理狀態、情緒困擾、行為問題及人際關係障礙,並協助患者進行心理復健,重返正常生活功能。
臨床心理師在診所的主要職責可細分為以下幾點:
- 心理衡鑑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運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會談技巧、行為觀察等多元方式,評估個案的智能、人格特質、情緒狀態、認知功能(如記憶力、注意力)、行為模式等,以瞭解個案的心理特質及問題所在,並撰寫心理衡鑑報告,提供專業建議。這有助於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計畫的擬定。
- 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與方法,透過專業的治療性人際關係,協助個案改善認知、情緒或行為上的偏差與障礙。治療方式包含個別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家庭諮商等,目的在緩解症狀、增進個人對自己的瞭解、促進自我成長,並提升適應能力。
- 心理諮詢與輔導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協助個案處理生活中的適應困難、情緒壓力、人際困擾等問題。
- 危機個案處理 (Crisis Intervention):評估並處理危機個案,提供即時的心理支持與協助。
- 與醫療團隊合作 (Collaboration with Medical Team):在醫療機構中,臨床心理師會與精神科醫師、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密切合作,共同為個案提供全方位的照護,例如提供心理衡鑑結果供醫師診斷參考,或在醫師的治療計畫下執行心理治療。
臨床心理師的工作範疇廣泛,除了在醫療單位,也可能在社區、學校、司法單位等場域提供服務。他們不能進行藥物治療,這是精神科醫師的職權。
心理評估的關鍵步驟:從衡鑑到治療規劃
心理評估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旨在全面瞭解個體的心理狀態、行爲模式、認知能力以及人格特質。這個過程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
初步諮詢與信息收集 (Initial Consultation and Information Gathering):
- 目的: 建立信任關係,瞭解求助者的基本情況、困擾的性質、評估的目的以及期望。
- 內容: 心理師會與求助者進行面談,收集個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成長史、教育經歷、職業狀況、人際關係、過往病史以及主要的困擾和症狀。有時也會根據情況,請家長、老師或其他相關人員提供信息。
- 準備: 求助者可以提前回憶或整理與自身情況相關的資料,如過往的評估記錄、學校的篩檢信息等。
-
評估工具的選擇與實施 (Se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ssessment Tools):
- 目的: 運用科學、有效的工具來量化和識別個體的心理特徵和問題。
- 內容: 評估工具的選擇會根據評估目的、求助者的年齡、個體差異等因素來決定。常用的工具包括:
- 標準化心理測驗 (Standardized Psychological Tests): 用於評估智力(如韋氏智力測驗)、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注意力、情緒狀態、人格特質(如MMPI)、行爲模式等。
- 行爲觀察 (Behavioral Observation): 心理師在會談或特定情境下觀察求助者的言行舉止、情緒反應和互動模式。
- 臨床訪談 (Clinical Interview): 深入的一對一交流,瞭解求助者的內心想法、感受和需求。
- 問卷和量表 (Questionnaires and Rating Scales): 收集特定領域的詳細信息,如個人歷史問卷、情緒評估量表等。
- 時長: 評估本身的時間會因個體情況和評估項目的多少而異,通常需要1至4小時,有時可能需要分多次進行。
-
數據分析與結果解釋 (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 目的: 將收集到的所有信息進行整合、分析,並形成專業的診斷和理解。
- 內容: 心理師會綜合分析測驗結果、訪談內容、行爲觀察等信息,識別出個體的優勢、劣勢、潛在問題以及可能的根源。這個過程需要心理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解讀數據,並將其與求助者的具體情境相結合。
-
撰寫評估報告 (Writing the Assessment Report):
- 目的: 將評估結果、分析和建議以書面形式呈現,爲求助者和相關方提供清晰的指導。
- 內容: 評估報告通常包含:
- 基本信息: 被評估者的姓名、年齡、評估日期等。
- 評估目的和方法: 說明爲何進行評估,以及使用了哪些工具和技術。
- 背景信息: 相關的個人、家庭、教育或醫療背景。
- 評估結果: 對各項測試結果的詳細闡述和總結。
- 診斷與分析: 綜合分析得出的診斷結論和對問題的深入解釋。
- 建議與治療計劃: 根據評估結果,提供具體的學習、行爲、情緒調整建議,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向和目標。
- 撰寫要求: 報告應客觀、準確,並保護個人隱私。
-
結果反饋與溝通 (Feedback and Communication):
- 目的: 向求助者(及相關方)清晰地解釋評估結果,解答疑問,並共同制定後續的行動計劃。
- 內容: 心理師會安排一次會面,與求助者詳細討論評估報告的內容,說明其心理狀態、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過程強調合作,共同規劃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 報告領取: 書面報告的提供可能需要額外收費,並且心理師通常需要1至2周的時間來整理數據和撰寫報告。
心理評估是一個嚴謹而人性化的過程,旨在通過科學的手段幫助個體更深入地認識自己,並找到解決問題、促進成長的有效途徑。
諮詢與治療的多元模式:實證療法與應用
諮詢與治療有著非常多元的模式應用,這些模式通常是基於不同的心理學理論取向,並針對不同的議題、個案需求和治療目標進行調整。1. 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核心概念: CBT 認為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受到其主觀想法的影響,而非客觀事實。它旨在幫助個案辨識並修正負面的或不合邏輯的思維模式,進而改變不適當的行為。
應用: CBT 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等。它也可用於處理憤怒、提升自尊心,以及管理壓力。CBT 通常是短期且有時限的治療,著重於當前問題。
技巧: 包括辨識思想、情緒、身體反應和行為之間的關聯,挑戰固有想法,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行為改變策略。
2. 人本主義治療 (Humanistic Therapy)
核心概念: 強調個體的內在潛力、自我實現、主觀經驗和自由意志。它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理解、發展和治癒的能力。
應用: 適用於自我成長、探索、改善焦慮和憂鬱、以及處理關係問題。
技巧: 主要方法包括以客為本療法(強調治療師的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格式塔療法(強調當下體驗的覺察)和存在主義療法(探索生命的意義)。治療師的角色是傾聽和支持,而非指導。
3. 精神動力取向治療 (Psychodynamic Therapy)
核心概念: 關注無意識經驗對心智和行為的影響。它認為核心衝突、發展缺陷或人際關係模式是心理困擾的根源。
應用: 可用於治療憂鬱、焦慮、創傷、關係困難、人格問題等。
技巧: 包括分析移情(治療師與案主間的關係)、反移情、以及探索潛意識的衝突和慾望。這種治療通常是長期的,旨在促進更深刻的自我理解。
4. 敘事治療 (Narrative Therapy)
核心概念: 強調個人如何敘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及這些敘述如何影響其對自我和問題的認知。它提倡將「問題」與「人」分開,以非病理化的角度重新建構生命故事。
應用: 適用於各種心理困擾,幫助個案從新的視角理解和麪對問題,發掘自身的能力和價值。
技巧: 包括「外化對話」(將問題與人分離)、「獨特結果」(尋找問題未曾出現的例外時刻)等,旨在幫助個案改寫負面敘事,建構更有力的生命故事。
5. 系統取向治療 (Systemic Therapy)
核心概念: 從關係和互動模式的角度理解人類行為,而非僅關注個人內在。它認為個人是處於多個系統(如家庭、伴侶、團體)中的一部分,並受到這些系統的影響。
應用: 主要用於家庭治療和伴侶治療,但也適用於團體動力和組織諮詢。
技巧: 協助家庭或團體辨識並改變互動模式、權力結構、溝通方式等。治療師會關注家庭生命週期、三角關係、循環因果等概念。
6. 多元文化諮詢與治療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核心概念: 強調在諮詢和治療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個案的文化背景、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社會政治因素。它要求治療師具備文化敏感性、文化謙遜,並能理解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應用: 適用於跨文化關係、移民適應、少數族裔的心理健康需求等。
技巧: 包括理解文化差異如何影響溝通、價值觀和行為,調整治療方法以符合個案的文化脈絡,並避免文化偏見。
7. 整合式多模式治療 (Integrative/Multimodal Therapy)
核心概念: 這種模式認為沒有單一的最佳治療方法適用於所有個案。它融合了不同理論取向的技術和概念,為個案「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應用: 適用於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因為它能彈性地運用多種工具來應對複雜和多樣化的需求。
技巧: 治療師會評估個案的整體情況(例如,Lazarus 的 BASIC I.D. 模型涵蓋行為、情感、生理、認知、人際關係、藥物/生理因素等面向),並根據評估結果整合不同的治療技術。
這些不同的模式在實踐中也可能相互融合,例如「整合式多模式治療」本身就強調兼容並蓄。選擇何種治療模式,通常取決於個案的問題性質、個人偏好、治療目標以及治療師的專長。諮詢與治療領域存在著多種多元模式的應用,這些模式基於不同的理論基礎,並針對各種心理健康需求和個人情況提供不同的處遇方法。以下將詳細說明幾種主要的多元模式應用:
1. 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強調思想與行為連結的心理治療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受到其主觀想法的影響,而非客觀事實。CBT 旨在幫助個案識別並調整負面或非理性的思維模式,進而改變相應的不適當行為。這種治療方式被廣泛用於治療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等。CBT 通常是短期且聚焦於當前問題的治療,過程中可能包含辨識思維、情緒、身體反應及行為的關聯,挑戰固有想法,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實施行為改變策略。
2. 人本主義治療 (Humanistic Therapy)
人本主義治療強調個體的內在潛力、自我實現、主觀經驗和自由意志。其基本假設是,每個人都擁有自我理解、自我發展和自我療癒的能力。這種治療模式適用於追求自我成長、探索自我、改善焦慮和憂鬱情緒,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問題的個案。主要的方法包括以客為本療法(由卡爾·羅傑斯創立,強調治療師的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格式塔療法(關注當下體驗的覺察)和存在主義療法(探索生命的意義)。在人本主義治療中,治療師的角色更偏向於傾聽和支持,而非指導。
3. 精神動力取向治療 (Psychodynamic Therapy)
精神動力取向治療,又稱為心理動力治療,專注於探討無意識經驗如何影響人類的心智與行為。它認為個案的核心衝突、發展缺陷或過去的人際關係模式是當前心理困擾的根源。這種治療方法可用於處理憂鬱、焦慮、創傷、人際關係困難、人格議題等。治療過程可能涉及分析治療中的移情(個案對治療師的情感投射)、反移情(治療師對個案的情感反應),以及深入探索潛意識中的衝突和慾望。精神動力治療通常是長期的,旨在促進個案對自我的深刻理解。
4. 敘事治療 (Narrative Therapy)
敘事治療的核心觀點是,個案如何敘述其生命故事會影響其對自我及問題的認知。它鼓勵將「問題」與「人」分開,以一種非病理化、非指責的方式來重新建構個案的生命故事。這種治療模式適用於各種心理困擾,幫助個案從新的角度理解和應對問題,並重新發掘自身的潛能與價值。敘事治療常用的技巧包括「外化對話」(將問題視為獨立於個體之外的現象)和「獨特結果」(尋找問題未曾影響或出現的例外時刻),旨在協助個案改寫負面敘事,建立更為積極和有力的生命故事。
5. 系統取向治療 (Systemic Therapy)
系統取向治療從關係和互動模式的角度來理解人類行為,而非僅關注個體內在的因素。它認為個人是處於家庭、伴侶、團體等多重系統中的一部分,並受到這些系統的交互影響。這種治療模式主要應用於家庭治療和伴侶治療,但也可延伸至團體動力及組織諮詢。治療師會協助家庭或團體辨識並改變其互動模式、權力結構、溝通方式等,並會關注家庭生命週期、三角關係、循環因果等概念。
6. 多元文化諮詢與治療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多元文化諮詢與治療強調,在諮詢和治療過程中必須充分考量個案的文化背景、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社會政治因素。這種模式要求治療師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性、文化謙遜,並能理解文化如何影響個案的心理健康。它適用於處理跨文化關係、移民適應、少數族裔的心理健康需求等情境。治療技巧包含理解文化差異對溝通、價值觀和行為的影響,調整治療方法以貼合個案的文化脈絡,並避免文化偏見。
7. 整合式多模式治療 (Integrative/Multimodal Therapy)
整合式多模式治療認為,不存在適用於所有個案的單一最佳治療方法。它融合了不同理論取向的技術與概念,為個案「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這種模式因其彈性,能夠運用多種工具來應對複雜且多樣化的心理健康需求,因此適用於廣泛的問題。治療師可能會採用如 Lazarus 的 BASIC I.D. 模型(包含行為、情感、生理、認知、人際關係、藥物/生理因素等面向)對個案進行全面評估,然後整合最適合的治療技術。
這些不同的諮詢與治療模式可以獨立應用,也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更為全面的治療方法。選擇何種模式,通常取決於個案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個人偏好、期望的治療目標,以及治療師的專業專長。
| 治療模式 | 核心概念 | 應用 | 技巧 |
|---|---|---|---|
| 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 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受到其主觀想法的影響,而非客觀事實。旨在幫助個案辨識並修正負面的或不合邏輯的思維模式,進而改變不適當的行為。 | 廣泛應用於治療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等。也可用於處理憤怒、提升自尊心,以及管理壓力。CBT 通常是短期且有時限的治療,著重於當前問題。 | 包括辨識思想、情緒、身體反應和行為之間的關聯,挑戰固有想法,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行為改變策略。 |
| 人本主義治療 (Humanistic Therapy) | 強調個體的內在潛力、自我實現、主觀經驗和自由意志。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理解、發展和治癒的能力。 | 適用於自我成長、探索、改善焦慮和憂鬱、以及處理關係問題。 | 主要方法包括以客為本療法(強調治療師的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格式塔療法(強調當下體驗的覺察)和存在主義療法(探索生命的意義)。治療師的角色是傾聽和支持,而非指導。 |
| 精神動力取向治療 (Psychodynamic Therapy) | 關注無意識經驗對心智和行為的影響。認為核心衝突、發展缺陷或人際關係模式是心理困擾的根源。 | 可用於治療憂鬱、焦慮、創傷、關係困難、人格問題等。 | 包括分析移情(治療師與案主間的關係)、反移情、以及探索潛意識的衝突和慾望。這種治療通常是長期的,旨在促進更深刻的自我理解。 |
| 敘事治療 (Narrative Therapy) | 強調個人如何敘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及這些敘述如何影響其對自我和問題的認知。提倡將「問題」與「人」分開,以非病理化的角度重新建構生命故事。 | 適用於各種心理困擾,幫助個案從新的視角理解和麪對問題,發掘自身的能力和價值。 | 包括「外化對話」(將問題與人分離)、「獨特結果」(尋找問題未曾出現的例外時刻)等,旨在幫助個案改寫負面敘事,建構更有力的生命故事。 |
| 系統取向治療 (Systemic Therapy) | 從關係和互動模式的角度理解人類行為,而非僅關注個人內在。認為個人是處於多個系統(如家庭、伴侶、團體)中的一部分,並受到這些系統的影響。 | 主要用於家庭治療和伴侶治療,但也適用於團體動力和組織諮詢。 | 協助家庭或團體辨識並改變互動模式、權力結構、溝通方式等。治療師會關注家庭生命週期、三角關係、循環因果等概念。 |
| 多元文化諮詢與治療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 強調在諮詢和治療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個案的文化背景、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社會政治因素。要求治療師具備文化敏感性、文化謙遜,並能理解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 適用於跨文化關係、移民適應、少數族裔的心理健康需求等。 | 包括理解文化差異如何影響溝通、價值觀和行為,調整治療方法以符合個案的文化脈絡,並避免文化偏見。 |
| 整合式多模式治療 (Integrative/Multimodal Therapy) | 這種模式認為沒有單一的最佳治療方法適用於所有個案。它融合了不同理論取向的技術和概念,為個案「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適用於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因為它能彈性地運用多種工具來應對複雜和多樣化的需求。 | 治療師會評估個案的整體情況(例如,Lazarus 的 BASIC I.D. 模型涵蓋行為、情感、生理、認知、人際關係、藥物/生理因素等面向),並根據評估結果整合不同的治療技術。 |
臨床心理師在診所的職務:心理評估與諮詢治療.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資格與協作網絡
成為臨床心理師需要具備以下資格:
學歷要求:
需在公立或立案的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的國外大學,就讀臨床心理所、系、組,或是相關心理研究所,並主修臨床心理。
必須取得碩士以上學位。
實習經驗:
在取得學位期間,必須完成至少一年的實習,且成績及格。 實習機構需為醫療機構、煙毒勒戒所、社區性心理衛生中心、心理治療所,或其他經衛生福利部指定之機構。
國家考試:
通過國家舉辦的專技人員高等考試「臨床心理師考試」。
考試科目包含臨床心理學基礎、臨床心理學總論(一)、臨床心理學總論(二)、臨床心理學特論(一)、臨床心理學特論(二)、臨床心理學特論(三)。
考試及格方式為應試科目總成績滿60分及格,且不得有任何科目0分或缺考。
執業登記:
取得臨床心理師證書後,需向執業所在地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領有執業執照後才能執業。
執業執照有效期間為六年,每六年需接受繼續教育並辦理更新。
其他要求:
須為中華民國國民。
不得有特定情況,例如曾受撤銷或廢止證書處分、因業務相關故意犯罪經判決確定、或罹患經主管機關認定不能執行業務之精神疾病或身心狀況違常者。
需特別注意:
自2016年1月1日起,對於主修臨床心理的相關研究所課程要求更為嚴格,需在就讀碩士學位期間,修習心理病理學領域至少三學科、心理衡鑑領域至少二學科,以及心理治療領域至少二學科,合計至少七學科,二十一學分以上。
實習規定也需依循心理師法施行細則。
臨床心理師在診所的職務:心理評估與諮詢治療結論
總而言之,臨床心理師在診所的職務:心理評估與諮詢治療,是心理健康照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嚴謹的心理評估,臨床心理師能深入瞭解個案的心理狀態,為後續的諮詢與治療奠定堅實的基礎。多元的諮詢與治療模式,則能針對不同個案的需求,提供最合適的協助,引導他們走出困境,重拾健康與幸福。
無論您是正在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個案、希望與臨床心理師合作的醫療專業人員,或是對心理學充滿好奇的讀者,相信本文都能讓您對臨床心理師的角色有更深入的認識。期望每個人都能更加重視心理健康,並在需要時勇敢尋求專業協助。
臨床心理師在診所的職務:心理評估與諮詢治療 常見問題快速FAQ
臨牀心理師在診所做什麼?
臨牀心理師在診所進行心理評估、心理治療,以及提供心理健康諮詢與輔導,幫助個案改善心理狀態 [4, 5]。
心理評估包含哪些步驟?
心理評估包含初步諮詢、選擇評估工具、數據分析、撰寫評估報告以及結果反饋與溝通,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 [2, 4]。
有哪些常見的諮詢與治療模式?
常見的諮詢與治療模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人本主義治療、精神動力取向治療、敘事治療、系統取向治療、多元文化諮詢與治療以及整合式多模式治療 [3, 5]。
要成為臨牀心理師需要什麼資格?
需要臨牀心理學相關碩士學位、完成臨牀實習、通過國家考試並完成執業登記,方能成為合格的臨牀心理師 [2, 4]。
臨牀心理師可以開藥嗎?
臨牀心理師不能開藥,這是精神科醫師的職權 [2, 3]。
心理衡鑑報告通常包含哪些內容?
心理衡鑑報告通常包含基本信息、評估目的和方法、背景信息、評估結果、診斷與分析、以及建議與治療計劃 [1, 4]。
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核心概念是什麼?
CBT 認為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受到其主觀想法的影響,而非客觀事實,旨在幫助個案辨識並修正負面的或不合邏輯的思維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