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牙科緊急醫療狀況,牙醫師不僅肩負救治的責任,更需謹慎應對潛在的法律義務。一旦處置不當,便可能引發「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牙醫的法律義務」。 因此,本文將引導牙醫師掌握緊急狀況下的初步處置技巧,熟悉轉診流程中的法律規範,並瞭解相關的法律責任,以降低潛在的爭議風險。
透過瞭解常見緊急狀況的快速評估與處置流程,牙醫師能更有效地穩定患者狀況。完善的轉診計畫不僅能確保患者獲得及時的專業照護,也能避免因延誤轉診而產生的法律責任。從我的經驗來看,定期檢視並更新診所的緊急醫療處置流程,以及加強醫護人員的相關訓練,能有效提升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並減少法律爭議的發生。此外,詳細記錄診療過程中的決策與處置,將有助於釐清責任,保障自身權益。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 建立並定期更新診所緊急醫療處置SOP: 依照醫師法及牙醫師公會指引,針對常見牙科緊急狀況(如異物吸入、過敏反應、昏厥等)制定明確SOP。定期檢視更新,確保符合最新臨床指南和法律規範,並定期培訓醫護人員,提升應變能力。
- 轉診前務必詳盡告知與記錄: 若患者情況超出自身能力,需轉診時,務必向患者(或家屬)清楚說明病情、轉診原因、預期效果與潛在風險,並將告知內容詳細記錄於病歷中。選擇具備相關專業的醫療機構,避免延誤轉診造成法律責任。
- 強化醫病溝通與風險管理: 在診療過程中,與患者建立良好信任關係,詳細記錄診療決策與處置,購買足夠的醫療責任險。定期參與緊急醫療處置相關教育訓練,隨時關注最新法律規範與醫療指南,預防並降低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的發生。
內容目錄
Toggle緊急牙科處置SOP:牙醫的法律義務與實務
在牙科執業中,緊急情況的發生難以完全避免。一套完善的標準作業程序 (SOP) 不僅能提升處置效率,更能保障患者安全,同時也是牙醫的法律義務所在。本段將深入探討牙科緊急處置SOP的法律意涵與實務操作,協助牙醫師建立清晰的應對流程,降低法律風險。
SOP的法律基礎:診療義務與注意義務
牙醫師對患者負有診療義務,這意味著當患者因緊急情況求診時,牙醫師有責任提供必要的醫療處置。同時,牙醫師還需履行注意義務,也就是在診療過程中,必須以符合專業標準的謹慎態度行事,避免因疏忽或不當處置而造成患者損害。
- 診療義務: 根據醫師法等相關法規,牙醫師不得無故拒絕提供緊急醫療服務,除非超出自身專業能力或設備限制。
- 注意義務: 牙醫師在緊急處置中,應遵循相關的臨床指南與建議,例如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布的「牙科醫療緊急應變處理參考指引」,確保處置的適當性與安全性。
緊急牙科處置SOP的核心要素
一個完善的緊急牙科處置SOP應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 風險評估:在開始任何治療前,牙醫師應快速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包含病史詢問、生命徵象監測等,以識別潛在的風險因素。
- 診斷與鑑別診斷: 針對患者的主訴與臨床表現,牙醫師需進行精確的診斷,並與其他可能的疾病進行鑑別診斷,以確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 緊急處置: 根據診斷結果,牙醫師應立即採取適當的緊急處置措施,例如止血、給藥、呼吸道管理等。
- 轉診判斷: 若患者的情況超出自身處理能力,或需要更進一步的專科治療,牙醫師應及時將患者轉診至具備相關專業的醫療機構。
- 記錄與告知: 在緊急處置過程中,牙醫師應詳細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處置措施與用藥情況。同時,也應向患者(或家屬)充分告知病情、治療方案、預期效果與潛在風險。
SOP的實務應用:常見牙科緊急狀況
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牙科緊急狀況,並說明SOP的具體應用:
- 異物吸入:
- SOP: 立即評估患者呼吸狀況,鼓勵咳嗽,若無效則使用哈姆立克法或背部拍擊法。必要時進行氣管插管或環甲膜穿刺。
- 法律義務: 確認診所備有足夠的急救設備(如氧氣、抽吸設備),並定期進行急救訓練。
- 過敏反應:
- SOP: 立即停止可疑過敏原的接觸,給予抗組織胺或腎上腺素。監測患者生命徵象,必要時給予氧氣或進行心肺復甦。
- 法律義務: 診療前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並記錄於病歷中。
- 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
- SOP: 讓患者平躺並抬高下肢,鬆開衣物。監測患者生命徵象,給予氧氣。
- 法律義務: 告知患者昏厥的可能原因與預防方法,並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
風險管理:降低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
除了建立完善的SOP外,牙醫師還應採取以下風險管理措施,以降低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的發生:
- 定期更新SOP: 隨時關注最新的臨床指南與法律規範,定期更新SOP,確保其符合現行標準。
- 加強醫護人員培訓: 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緊急醫療處置相關的培訓,提升其應變能力。
- 購買醫療責任險: 購買足夠的醫療責任險,以應對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
- 建立良
總之,緊急牙科處置SOP是牙醫師保障患者安全、履行法律義務的重要工具。透過建立完善的SOP,並不斷更新與精進,牙醫師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各種緊急狀況,降低法律風險,提供患者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常見牙科緊急狀況:初步處置與牙醫法律義務
在牙科執業中,牙醫師常常需要面對各種突發的緊急醫療狀況。正確且迅速的初步處置不僅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也直接關係到牙醫師的法律責任。以下針對幾種常見的牙科緊急狀況,說明初步處置的重點以及牙醫師應注意的法律義務:
一、異物吸入
狀況描述: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慎將器械、材料或其他異物吸入呼吸道。
初步處置:
- 立即停止治療。
- 鼓勵患者用力咳嗽。
- 若患者無法有效咳嗽,立即使用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
- 評估患者呼吸狀況,必要時給予氧氣。
- 詳細記錄事件經過,包括異物種類、大小、處置方式及患者反應。
法律義務:
- 告知義務:清楚告知患者(或家屬)異物吸入事件,以及後續可能需要的醫療處置。
- 轉診義務:若異物無法排除,應立即轉診至具備相關專科的醫療機構(如胸腔科、耳鼻喉科)。
- 注意義務:在處置過程中,避免因操作不當造成患者額外傷害。
二、過敏反應
狀況描述:患者對藥物(如麻醉劑、抗生素)、材料(如乳膠)或其他物質產生過敏反應,輕則皮膚搔癢、紅疹,重則呼吸困難、休克。
初步處置:
- 立即停止使用可疑過敏原。
- 評估患者生命徵象(呼吸、心跳、血壓)。
- 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立即給予氧氣,並準備腎上腺素(Epinephrine)注射。
- 輕微過敏反應可考慮給予抗組織胺藥物。
- 嚴重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應立即注射腎上腺素,並撥打119請求支援。
法律義務:
- 病史詢問義務:治療前應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並記錄於病歷。
- 告知義務:告知患者可能發生的過敏反應,以及處置方式。
- 緊急救治義務:具備處理過敏反應的知識和技能,並備妥相關急救藥品。
延伸資訊:美國牙醫學會(ADA)提供關於牙科過敏反應的相關指南,可參考其網站 ADA官方網站 獲取更多資訊。
三、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
狀況描述:患者因恐懼、疼痛或其他刺激,導致血管擴張、心跳減慢,進而腦部供血不足,發生昏厥。
初步處置:
- 立即停止治療。
- 將患者置於平躺姿勢,並抬高下肢,增加腦部血流。
- 鬆開患者衣領,保持呼吸道暢通。
- 評估患者生命徵象(呼吸、心跳、血壓)。
- 給予氧氣。
- 安撫患者情緒。
法律義務:
- 注意義務:在治療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早發現昏厥前兆(如臉色蒼白、冒冷汗)。
- 救護義務:具備處理昏厥的知識和技能。
- 告知義務:若患者有復發風險,應告知相關注意事項。
四、急性蜂窩組織炎
狀況描述:牙科感染擴散至周圍組織,引起紅、腫、熱、痛等症狀。
初步處置:
- 評估感染範圍及嚴重程度。
- 給予適當抗生素。
- 若有膿腫形成,考慮切開引流。
- 給予止痛藥。
- 囑咐患者多休息、多喝水。
法律義務:
- 診斷義務:正確診斷感染的性質和範圍。
- 治療義務:給予適當的藥物或手術治療。
- 告知義務:告知患者感染的可能併發症,以及治療的必要性。
- 轉診義務:若感染嚴重,或出現全身性症狀,應轉診至口腔外科或急診科。
五、嚴重出血
狀況描述:拔牙或其他手術後,傷口持續出血,無法自行止血。
初步處置:
- 檢查傷口,清除血塊。
- 使用紗布加壓止血。
- 囑咐患者咬緊紗布至少30分鐘。
- 若出血持續,可考慮使用止血藥物或縫合傷口。
法律義務:
- 術前評估義務:術前評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是否有服用抗凝血藥物。
- 告知義務:告知患者術後可能發生的出血情況,以及止血方法。
- 注意義務:手術過程中,避免損傷大血管。
- 轉診義務:若出血無法控制,應轉診至口腔外科或急診科。
重要提醒:以上僅為常見牙科緊急狀況的初步處置建議,實際操作應依據患者具體情況及牙醫師的專業判斷。此外,牙醫師應定期參與緊急醫療處置相關的教育訓練,提升應變能力,並購買足夠的醫療責任險,以保障自身權益。
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牙醫的法律義務.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轉診延誤的法律風險: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
在牙科緊急醫療處置中,轉診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牙醫師面對超出自身專業能力或設備限制的緊急狀況時,及時且適當的轉診不僅是對患者負責的表現,更是避免法律風險的重要措施。然而,轉診延誤卻是牙科醫療糾紛中常見的爭議點之一。以下將深入探討轉診延誤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並提供牙醫師在實務中應注意的要點。
何謂轉診延誤?
轉診延誤通常指的是,牙醫師在合理判斷下,認為患者需要轉診至其他醫療機構或專科醫師進行進一步治療,但由於以下原因導致轉診時間延遲,進而對患者造成損害的情況:
- 未及時判斷需要轉診:牙醫師未能正確評估患者病情,導致延遲發現需要轉診的情況。
- 轉診流程延遲:雖然判斷需要轉診,但由於行政流程、聯繫困難或其他因素,導致轉診安排延遲。
- 未提供充分資訊:轉診時,未提供足夠的病歷資料、檢查結果或相關資訊給接收轉診的醫師,導致其無法及時做出正確判斷。
- 轉診對象選擇不當:選擇了不具備處理該緊急狀況能力的醫療機構或醫師。
- 未追蹤轉診結果:轉診後,未追蹤患者的治療情況,確保患者得到妥善的照護。
轉診延誤的法律責任
根據醫療法規和相關法律,牙醫師若因轉診延誤導致患者權益受損,可能面臨以下法律責任:
- 民事責任:
-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因轉診延誤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產生後遺症或其他損害,患者可向牙醫師請求醫療費用、精神撫慰金等損害賠償。
- 違反契約責任:若牙醫師與患者之間存在醫療服務契約,轉診延誤可能構成違反契約義務,患者可請求損害賠償。
- 刑事責任:
- 過失傷害罪:若轉診延誤情節嚴重,且與患者的傷害結果具有因果關係,牙醫師可能構成過失傷害罪。
- 行政責任:
- 醫師懲戒:衛生主管機關可依醫師法對轉診延誤的牙醫師處以停業、廢止執業執照等處分。
如何避免轉診延誤的法律風險?
為避免轉診延誤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牙醫師應採取以下措施:
- 提升專業能力:定期參加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相關的教育訓練,提升對各種緊急狀況的判斷和處置能力。
- 建立完善的轉診流程:
- 制定明確的轉診標準和流程,確保所有醫護人員都清楚瞭解。
- 與鄰近的醫療機構或專科醫師建立良
相關資源
牙醫師可以參考以下資源,以瞭解更多關於轉診的法律義務和實務:
- 衛生福利部:查詢最新的醫療法規和政策。
-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獲取牙科醫療相關的專業資訊和法律諮詢。
- 法源法律網:查詢相關的法律判例。
總之,轉診是牙科緊急醫療處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牙醫師應謹慎評估患者病情,及時做出轉診決定,並確保轉診流程順暢、資訊傳遞完整,以保障患者權益,並降低自身的法律風險。務必記住,在緊急醫療處置中,保障患者安全永遠是第一要務。
轉診延誤的法律風險: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 主題 內容 轉診的意義 當牙醫師面對超出自身專業能力或設備限制的緊急狀況時,及時且適當的轉診不僅是對患者負責的表現,更是避免法律風險的重要措施。轉診延誤卻是牙科醫療糾紛中常見的爭議點之一。 何謂轉診延誤? 轉診延誤通常指的是,牙醫師在合理判斷下,認為患者需要轉診至其他醫療機構或專科醫師進行進一步治療,但由於以下原因導致轉診時間延遲,進而對患者造成損害的情況: - 未及時判斷需要轉診:牙醫師未能正確評估患者病情,導致延遲發現需要轉診的情況。
- 轉診流程延遲:雖然判斷需要轉診,但由於行政流程、聯繫困難或其他因素,導致轉診安排延遲。
- 未提供充分資訊:轉診時,未提供足夠的病歷資料、檢查結果或相關資訊給接收轉診的醫師,導致其無法及時做出正確判斷。
- 轉診對象選擇不當:選擇了不具備處理該緊急狀況能力的醫療機構或醫師。
- 未追蹤轉診結果:轉診後,未追蹤患者的治療情況,確保患者得到妥善的照護。
轉診延誤的法律責任 根據醫療法規和相關法律,牙醫師若因轉診延誤導致患者權益受損,可能面臨以下法律責任: - 民事責任:
-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因轉診延誤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產生後遺症或其他損害,患者可向牙醫師請求醫療費用、精神撫慰金等損害賠償。
- 違反契約責任:若牙醫師與患者之間存在醫療服務契約,轉診延誤可能構成違反契約義務,患者可請求損害賠償。
- 刑事責任:
- 過失傷害罪:若轉診延誤情節嚴重,且與患者的傷害結果具有因果關係,牙醫師可能構成過失傷害罪。
- 行政責任:
- 醫師懲戒:衛生主管機關可依醫師法對轉診延誤的牙醫師處以停業、廢止執業執照等處分。
如何避免轉診延誤的法律風險? 為避免轉診延誤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牙醫師應採取以下措施: - 提升專業能力:定期參加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相關的教育訓練,提升對各種緊急狀況的判斷和處置能力。
- 建立完善的轉診流程:
- 制定明確的轉診標準和流程,確保所有醫護人員都清楚瞭解。
- 與鄰近的醫療機構或專科醫師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確保轉診管道暢通。
- 建立緊急聯絡名單,以便在需要時快速聯繫到相關人員。
- 充分告知患者:在轉診前,應向患者充分說明轉診的原因、目的和可能的風險,並取得患者的同意。
- 提供完整病歷資料:轉診時,應提供完整的病歷資料、檢查結果和治療經過,以便接收轉診的醫師能夠充分瞭解患者的狀況。
- 追蹤轉診結果:轉診後,應追蹤患者的治療情況,確保患者得到妥善的照護。
- 記錄轉診過程:詳細記錄轉診的過程,包括轉診的原因、時間、對象、提供的資訊和患者的反應等。
相關資源 牙醫師可以參考以下資源,以瞭解更多關於轉診的法律義務和實務: - 衛生福利部:查詢最新的醫療法規和政策。
-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獲取牙科醫療相關的專業資訊和法律諮詢。
- 法源法律網:查詢相關的法律判例。
結論 轉診是牙科緊急醫療處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牙醫師應謹慎評估患者病情,及時做出轉診決定,並確保轉診流程順暢、資訊傳遞完整,以保障患者權益,並降低自身的法律風險。務必記住,在緊急醫療處置中,保障患者安全永遠是第一要務。 醫療糾紛案例分析:解析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
醫療糾紛往往涉及複雜的法律和醫學專業知識,特別是在牙科緊急醫療處置方面。透過分析近年來具代表性的案例,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牙醫師在緊急情況下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並從中學習如何避免類似的爭議。以下將針對幾個常見的爭議類型進行案例分析,並探討牙醫師應如何應對。
案例一:延誤診斷導致病情惡化
案情概要:一位患者因牙痛前往牙科診所就診,牙醫師初步診斷為一般牙髓炎,給予止痛藥後囑咐患者回家休息。然而,患者疼痛持續加劇,數日後回診,經檢查發現已發展為嚴重的蜂窩組織炎,甚至引發敗血癥,最終患者住院治療。患者認為牙醫師延誤診斷,導致病情惡化,提起醫療訴訟。
法律爭點:牙醫師是否盡到及時診斷的義務?初步診斷是否符合當時的醫療常規?
案例分析:法院通常會委請醫療專家鑑定,評估牙醫師的診斷是否符合當時的醫療水平。若專家認為牙醫師未能及時發現蜂窩組織炎的徵兆,且延誤診斷與病情惡化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牙醫師可能需負擔醫療賠償責任。這個案例提醒牙醫師,對於主訴疼痛的患者,應仔細評估,必要時進行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嚴重感染的可能性。
牙醫應對策略:
- 詳細病史詢問: 充分了解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伴隨症狀。
- 全面理學檢查: 檢查口腔及顏面部,觀察是否有紅腫、熱痛、淋巴結腫大等感染徵象。
- 必要輔助檢查: 若懷疑有感染,應考慮進行X光檢查或細菌培養。
- 及時轉診: 若病情超出自身能力範圍,應及時轉診至口腔外科或感染科。
案例二:未充分告知風險導致糾紛
案情概要:一位患者在接受拔牙手術後,出現術後出血不止的情況。患者認為牙醫師在術前未充分告知手術風險,導致其未能充分準備,事後也未提供妥善的止血措施,因此提起訴訟。
法律爭點:牙醫師是否盡到告知義務?告知內容是否完整、易懂?
案例分析:根據醫療法規定,醫師應向患者說明病情、治療方案、風險、預後等相關資訊,並取得患者的同意。若牙醫師未能充分告知拔牙手術可能發生的出血風險,法院可能認定牙醫師違反告知義務。此外,牙醫師術後若未提供適當的止血指導,也可能被認為有醫療疏失。
牙醫應對策略:
- 完善告知流程: 在手術前,應詳細向患者說明手術的必要性、步驟、風險(如出血、感染、神經損傷等)及替代方案。
- 書面知情同意書: 使用書面知情同意書,記錄告知內容,並由患者簽名確認。
- 術後指導: 術後應給予患者明確的止血指導,並告知若有異常情況應立即回診。
案例三:麻醉意外導致損害
案情概要:一位患者在接受牙科治療時,因麻醉藥物過敏,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過敏反應,雖經搶救後脫離危險,但仍留下後遺症。患者認為牙醫師在麻醉前未充分評估過敏史,麻醉過程中也未及時處理過敏反應,因此提起訴訟。
法律爭點:牙醫師在麻醉前是否充分評估患者的過敏史?麻醉過程中是否盡到監測義務?
案例分析:牙醫師在麻醉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並評估麻醉風險。麻醉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一旦出現異常,應立即採取適當的急救措施。若牙醫師未盡到上述義務,導致患者因麻醉意外受到損害,可能需負擔醫療賠償責任。 美國牙醫學會(ADA)提供牙科麻醉的相關指南,可供參考:ADA Anesthesia and Pain Control
牙醫應對策略:
- 詳細過敏史詢問: 在麻醉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的藥物過敏史、疾病史及用藥情況。
- 麻醉風險評估: 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評估麻醉風險,選擇適當的麻醉方式和藥物。
- 麻醉監測: 在麻醉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如呼吸、心跳、血壓等),並做好急救準備。
- 急救訓練: 牙醫師及診所人員應定期接受急救訓練,熟悉急救流程和藥物使用。
透過以上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往往涉及診斷延誤、告知不完整、麻醉風險等問題。牙醫師應引以為戒,在日常診療中,應謹慎評估病情、充分告知風險、嚴格遵守醫療常規,以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牙醫的法律義務結論
總而言之,面對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牙醫的法律義務,牙醫師不僅需要具備精湛的醫療技術,更需對自身的法律責任有深刻的理解。從建立完善的SOP、熟悉常見緊急狀況的初步處置、到了解轉診延誤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透過案例分析,我們更可清楚看見,診斷的準確性、告知的完整性以及風險的預防,都是避免醫療糾紛的關鍵。
身為牙醫師,我們必須持續精進專業知識,定期參與相關的教育訓練,並隨時關注最新的法律規範與醫療指南。同時,與患者建立良好且信任的醫病關係,詳細記錄診療過程中的決策與處置,購買足夠的醫療責任險,都是有效降低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牙醫的法律義務風險的重要措施。
最終,保障患者的安全與權益,不僅是我們的醫療倫理,也是法律賦予我們的義務。唯有在專業與法律知識兼備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在牙科緊急醫療處置中,做出最明智的判斷,提供患者最佳的醫療照護,並確保自身在法律層面上的安全。
牙科緊急醫療處置爭議:牙醫的法律義務 常見問題快速FAQ
Q1: 牙醫師在面對患者異物吸入時,有哪些法律義務需要特別注意?
當患者發生異物吸入時,牙醫師的法律義務包含:
告知義務: 清楚告知患者(或家屬)異物吸入的事件,以及後續可能需要的醫療處置。
轉診義務: 如果異物無法排除,必須立即轉診至具備相關專科的醫療機構,例如胸腔科或耳鼻喉科。
注意義務: 在進行處置時,務必小心操作,避免因為不當的動作造成患者額外的傷害。
務必確認診所備有足夠的急救設備,例如氧氣、抽吸設備,並定期進行急救訓練。Q2: 如果因為延誤轉診,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牙醫師可能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轉診延誤可能導致牙醫師承擔多種法律責任,包含:
民事責任: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患者可以請求醫療費用、精神撫慰金等損害賠償。
違反契約責任: 如果有醫療服務契約,患者可請求損害賠償。
刑事責任:
過失傷害罪: 若延誤情節嚴重,牙醫師可能構成過失傷害罪。
行政責任:
醫師懲戒: 衛生主管機關可能處以停業、廢止執業執照等處分。Q3: 在麻醉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過敏反應,牙醫師應該如何應對以避免醫療糾紛?
為避免因麻醉意外導致醫療糾紛,牙醫師應:
詳細詢問過敏史: 麻醉前,詳細詢問患者的藥物過敏史、疾病史及用藥情況,並記錄於病歷。
進行麻醉風險評估: 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評估麻醉風險,選擇適當的麻醉方式和藥物。
密切監測: 在麻醉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如呼吸、心跳、血壓等。
做好急救準備: 診所應備有急救設備和藥品,牙醫師及診所人員應定期接受急救訓練,熟悉急救流程和藥物使用。
在發生過敏反應時,及時給予適當的緊急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