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型診所中,醫師之間的專業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地化解這些分歧,建立高效協作的團隊,直接關係到診所的運營效率和醫療服務品質。這不僅僅是管理者需要關注的問題,也是每一位醫師和醫療團隊成員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指南旨在為小型診所的管理者、醫師合夥人以及醫療團隊成員提供一套實用且可操作的策略,幫助大家正視並有效地處理醫師間的專業分歧。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建立開放與尊重的溝通文化,確保每一位醫師都能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專業意見。
同時,我們也將介紹如何建立清晰的決策與溝通流程,透過標準化作業流程(SOP)和明確的溝通管道,減少因誤解和流程不清而產生的分歧。此外,有效的衝突管理機制至關重要,診所需要建立內部申訴管道和爭議解決機制,並提供衝突管理和溝通技巧的培訓,幫助醫師們更好地應對和化解衝突。
最後,我們將強調關注醫療法規與倫理的重要性,確保診所的運作符合相關法規和醫學倫理原則,從而減少潛在的醫療風險。透過系統性的流程和持續的改善,我們相信小型診所可以有效化解醫師間的專業分歧,提升團隊合作,最終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專家提示: 定期舉辦團隊建設活動,增進醫師之間的瞭解和信任,有助於在出現分歧時更容易達成共識。
立即下載診所衝突管理工具包,提升團隊協作效率!
小型診所處理醫師間專業分歧的實務操作指南,旨在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以建立高效協作的醫療團隊。
- 建立定期溝通管道,鼓勵醫師分享專業見解,並設立標準化流程處理意見分歧,確保醫療決策的透明度 .
 - 實施同理心訓練,提升醫師間的溝通技巧,學習積極傾聽和尊重不同意見,營造互助合作的團隊文化 .
 - 制定明確的衝突管理機制,包括內部申訴管道和爭議解決流程,並提供相關培訓,幫助醫師有效應對和化解衝突 .
 - 定期舉辦團隊建設活動,增進醫師之間的瞭解和信任,促進團隊合作,降低專業分歧的負面影響 .
 - 確保診所運作符合醫療法規與倫理規範,減少潛在的醫療風險,並建立清晰的責任歸屬制度,降低醫師間的衝突 .
 
內容目錄
Toggle理解醫師專業分歧的本質與重要性:為何診所必須正視與管理
小型診所為何需要關注醫師專業分歧?
小型診所之所以需要關注醫師專業分歧,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提升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醫師專業分歧是指醫師在同一專科領域內,因進修、進修、專研方向不同,而發展出更細緻的次專科或特定技術。小型診所若能關注並引進具備特定次專科專長的醫師,可以提供更精準、更專業的診斷與治療,進而提升整體的醫療品質,並降低因知識或技術落差而產生的醫療風險。
 - 
滿足多元化的病人需求: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日益複雜,病患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小型診所若能瞭解並因應醫師專業分歧的趨勢,網羅不同次專科的醫師,便能提供更全面的醫療服務,滿足不同病患的特定需求,而不必將所有病患都轉介至大型醫院。
 - 
維持競爭力與永續經營: 在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中,小型診所若能差異化其服務,提供獨特的專業優勢,將有助於吸引並留住病患。關注醫師專業分歧,並積極延攬具備特殊專長的醫師,可以幫助小型診所建立專業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確保診所的永續經營。
 - 
順應法規要求與發展趨勢: 香港政府近年來陸續實施《私營醫療機構條例》,對診所的營運進行規管,包括對小型執業診所的定義和要求。雖然小型診所由註冊醫師全權營運,現行法規已提供保障,但法規的變動和整體醫療產業的發展趨勢,都要求診所經營者需要不斷關注專業發展,以符合最新的營運標準和市場需求。
 - 
有效運用資源與成本控制: 小型診所資源相對有限,若能精準識別並引進具備特定專業優勢的醫師,可以更有效地運用人力與設備資源,避免資源的浪費。同時,能夠提供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也有助於縮短病程,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從而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打造開放溝通與清晰流程:化解分歧的第一步與實踐方法
在診所建立流程化的溝通機制,能夠有效化解醫病之間的歧見與分歧,進而提升醫療品質與病患滿意度。以下將從幾個面向詳細說明,如何建立一個順暢的溝通流程:
1. 建立同理心與積極傾聽的文化
- 同理心非同情心: 同理心是理解並與病患共感,有助於提供建設性的回應。同情心則可能帶有上對下的感覺,反而疏遠關係。
 - 積極傾聽: 全神貫注地聆聽病患的敘述,不打斷,並適時提問釐清細節。透過眼神接觸、點頭等肢體語言,傳達關注與理解。
 - 重視回饋: 鼓勵病患表達疑慮與不滿,並將這些回饋視為改進服務的機會。
 
2. 運用清晰簡潔的語言
- 避免專業術語: 用病患能理解的通俗語言解釋病情、治療方案、手術流程等,避免使用過多專業術語,以免引起誤解與焦慮。
 - 善用視覺輔助: 運用圖片、模型、影片等視覺工具,幫助病患更清晰地理解複雜的醫療資訊。
 
3. 建立標準化的溝通流程與SOP
- 診前準備: 鼓勵病患事先整理病史、症狀、用藥紀錄,並列出想問的問題清單,以確保就診時能完整表達。
 - 主動說明病情: 引導病患清晰、簡潔地描述症狀、疼痛部位、發病時間等,協助醫護人員快速準確判斷。
 - 解釋治療方案: 詳細說明治療計畫、潛在風險、效益、費用及替代方案,確保病患充分理解。
 - 鼓勵提問: 在說明病情或治療方案後,鼓勵病患提出疑問,確保資訊傳遞無誤。
 - 危機處理流程: 建立標準化SOP,確保在發生醫療爭議時,能迅速、系統地進行情緒安撫、證據保全、內部檢討與回應,降低衝突。
 
4. 提升非語言溝通技巧
- 肢體語言與表情: 運用眼神接觸、點頭、微笑等,傳達關懷與尊重,建立信任。
 - 語氣與態度: 保持耐心、溫和的語氣,展現專業與真誠,避免冷漠或不耐煩的態度。
 
5. 應對分歧與衝突
- 三明治溝通法: 以同理心為基礎,先表達肯定,再提出問題或建議,最後再次表達關懷,以達到溝通目的又不傷感情。
 - 傾聽與理解: 即使面對病患抱怨,也要先冷靜傾聽,理解他們的情緒和經歷,避免採取防禦或責怪的態度。
 - 尊重與理性: 即使對治療方案有疑慮,也應保持尊重和理性的態度與醫護人員討論。
 - 尋求第三方協助: 若醫病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可尋求院內申訴協商或衛生局調處等管道。
 
6. 持續的員工訓練與內部溝通
- 定期訓練: 定期舉辦醫病溝通技巧、衝突管理等相關訓練,提升團隊的危機處理能力。
 - 內部溝通: 建立暢通的內部溝通管道,確保團隊成員對溝通標準與流程有共識。
 
透過上述的建立與實踐,診所能有效化解醫病之間的分歧,建立信任,提升醫療品質,並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
策略性衝突管理與協作機制:從預防到有效介入的實務演練
診所進行策略性衝突管理,關鍵在於將衝突視為一個可管理的過程,而非全然負面的事件。這需要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運用溝通技巧,並建立標準化的流程來預防、處理和檢討衝突。一、 衝突管理的理念與重要性
- 衝突是組織中無法避免的現象: 無論是醫護人員之間、醫護與病人之間,或是行政人員之間,都可能因為目標、認知、情緒或行為的不同而產生衝突。
 - 衝突不全然是負面的: 適當管理的衝突,有時能激發創新、促進溝通、提升組織績效。
 - 衝突管理優於衝突解決: 衝突管理著重於預防、因應和修正衝突的「因」,而非僅僅處理衝突的「果」。它提供了調整關係和改善溝通的更大機會。
 - 提升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有效的衝突管理有助於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減少醫療糾紛,提升照護品質和病人安全。
 
二、 診所進行策略性衝突管理的關鍵要素
- 
建立標準化醫療流程並定期演練:
- 涵蓋各環節: 從患者接待、病史詢問、診斷、治療、處方,到後續追蹤,都應建立標準化的流程。
 - 風險評估與培訓: 定期進行內部風險評估,檢視流程漏洞,並鼓勵醫護人員參與培訓,提升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
 - 知情同意: 對於高風險治療或手術,務必使用知情同意書,並詳細記錄溝通內容。
 
 - 
提升醫病溝通技巧,建立信任關係:
- 耐心傾聽與詳細解釋: 醫師應耐心傾聽患者訴求,詳細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確保患者充分理解。
 - 同理心與清晰表達: 醫療人員應以同理心對待患者,運用清晰的表達和多元的資訊管道,增進醫病之間的信任與理解。
 - 主動覺察與回應: 醫護人員應能及早覺察歧見、抱怨或不滿的時機點,主動回應,避免衝突升級。
 
 - 
強化病歷文件管理,確保完整性與準確性:
- 完整記錄: 病歷記錄應包含完整的患者資訊、病史、檢查結果、診斷、治療方案及醫囑等。
 - 及時性與準確性: 醫療人員應在診療後立即記錄,確保病歷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考慮採用電子病歷系統以提高效率與安全性。
 - 符合規範: 定期檢討與改善病歷管理流程,確保符合法律規範。
 
 - 
運用衝突管理的五大策略(湯瑪斯—基爾曼衝突解決模型):
- 競爭 (Competing): 強硬表達立場, 在診所情境中,常需在「達成目標」與「維持關係」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合作」或「妥協」策略通常較為適用。
 
 - 
重視事前預防、事中因應與事後檢討:
- 事前預防: 透過建立良好溝通、標準化流程、風險評估等方式,降低衝突發生的機率。
 - 事中因應: 運用溝通技巧和衝突管理策略,及時處理已發生的衝突。
 - 事後檢討: 分析衝突發生的原因,從中學習,改進流程和管理方式。
 
 
三、 實踐衝突管理的具體步驟
- 覺察與識別衝突: 培養對潛在衝突的敏感度,及早發現認知差異、不滿或抱怨的跡象。
 - 釐清衝突根源: 瞭解衝突是源於認知差異、關係問題、價值觀衝突,或是溝通不良。
 - 選擇合適的應對策略: 根據衝突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衝突管理策略。
 - 有效溝通與協商: 運用積極傾聽、同理心、清晰表達等技巧,與對方進行建設性對話。
 - 記錄與反思: 對於衝突處理過程進行記錄,並進行反思,以不斷優化衝突管理能力。
 
| 要素 | 描述 | 
|---|---|
| 衝突管理的理念與重要性 | 衝突是組織中無法避免的現象;適當管理的衝突,有時能激發創新、促進溝通、提升組織績效;衝突管理優於衝突解決,它提供了調整關係和改善溝通的更大機會;提升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 
| 建立標準化醫療流程並定期演練 | 涵蓋各環節;定期進行內部風險評估,檢視流程漏洞,並鼓勵醫護人員參與培訓,提升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對於高風險治療或手術,務必使用知情同意書,並詳細記錄溝通內容。 | 
| 提升醫病溝通技巧,建立信任關係 | 醫師應耐心傾聽患者訴求,詳細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確保患者充分理解;醫療人員應以同理心對待患者,運用清晰的表達和多元的資訊管道,增進醫病之間的信任與理解;醫護人員應能及早覺察歧見、抱怨或不滿的時機點,主動回應,避免衝突升級。 | 
| 強化病歷文件管理,確保完整性與準確性 | 病歷記錄應包含完整的患者資訊、病史、檢查結果、診斷、治療方案及醫囑等;醫療人員應在診療後立即記錄,確保病歷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考慮採用電子病歷系統以提高效率與安全性;定期檢討與改善病歷管理流程,確保符合法律規範。 | 
| 運用衝突管理的五大策略(湯瑪斯—基爾曼衝突解決模型) | 在診所情境中,常需在「達成目標」與「維持關係」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合作」或「妥協」策略通常較為適用。 | 
| 重視事前預防、事中因應與事後檢討 | 透過建立良好溝通、標準化流程、風險評估等方式,降低衝突發生的機率;運用溝通技巧和衝突管理策略,及時處理已發生的衝突;分析衝突發生的原因,從中學習,改進流程和管理方式。 | 
| 實踐衝突管理的具體步驟 | 培養對潛在衝突的敏感度,及早發現認知差異、不滿或抱怨的跡象;瞭解衝突是源於認知差異、關係問題、價值觀衝突,或是溝通不良;根據衝突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衝突管理策略;運用積極傾聽、同理心、清晰表達等技巧,與對方進行建設性對話;對於衝突處理過程進行記錄,並進行反思,以不斷優化衝突管理能力。 | 
小型診所如何處理醫師間專業分歧:實務操作指南.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法規倫理與小型診所的特殊考量:確立長遠合作的基石
小型診所的法規倫理考量涉及多個層面,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營運與設立的法規遵循
- 
診所設立與開業許可:
- 診所的設立需要符合《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這包括對建築物結構、空間規劃(如診療空間的最小面積)、無障礙設施、緊急照明、消防設備等都有詳細規定。
 - 申請開業需要準備醫師資格證明、診所相關文件、位置圖、內部設備圖等。
 - 取得開業執照是開業的必要條件,需向所在地衛生局申請。
 - 小型診所(不多於五名註冊醫生或牙醫)可能需要向衛生署署長申請豁免書,以繼續營運。
 
 - 
醫事人員執業登記與管理:
- 執業醫師必須向所在地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領有執業執照。
 - 醫師應加入所在地醫師公會。
 - 醫事人員需接受繼續教育,並定期更新執業執照。
 - 診所負責人應督導所聘僱人員,確保其行為合法。
 
 - 
醫療機構的資安要求:《資通安全管理法》涵蓋醫療機構的資訊安全,不僅限於傳統IT,還包括OT設備,要求機構確保醫療資訊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保障病患隱私。
 
倫理考量與病人權益
- 
醫師倫理規範:
- 醫師應以照顧病患的生命與健康為使命,維持專業自主,並以良知和尊重生命尊嚴的態度執行醫療專業。
 - 應尊重病人的自主權,並考慮病人利益。
 - 對病人應公平公正,不得因年齡、疾病、信仰、族群、性別、國籍、政治立場、種族、文化、性傾向、社經地位或其他因素影響服務。
 - 應充實醫學新知、接受繼續教育,提升醫療品質。
 - 醫師應瞭解自身及同仁的極限,不做不能勝任的醫療行為,必要時應協助病人會診或轉診。
 - 應尊重病人隱私權,除法律規定外,不得無故洩漏病人祕密。
 - 不得容留未具醫師資格人員為病人診療或處方。
 - 不得以不正當方法招攬病人,或有誤導民眾的陳述。
 
 - 
病人權益的保障:
- 病人有權利獲得充分的醫療資訊,醫師應向病人或其家屬說明病情、治療方針、預後及可能的不良反應。
 - 病人有權利決定是否接受治療,並在法律允許範圍內拒絕治療。
 - 病人的隱私與尊嚴應受保護。
 - 病人享有平等接受醫療的權利。
 
 - 
醫療糾紛的處理:
- 醫療糾紛的定義包含醫療費用、態度及傷害爭議。
 -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施行後,民事或刑事的醫療爭議案件應優先調解。
 - 建議透過院內申訴、衛生局調處、鄉鎮市調解委員會、法院調解等管道處理。
 - 若醫師離職,醫療機構仍需承擔責任,病人應向醫院取得病歷作為證據。
 - 處理醫療糾紛的原則包括安撫情緒、保全證據、內部檢討、關懷回應等。
 
 
其他倫理考量
- 環境保護:醫師應努力以淨零永續的目標為醫療診療,減少對環境的危害。
 - 與廠商的互動:醫師與廠商互動應遵守相關守則,不得接受不正當招待。
 
營運與設立的法規遵循
- 
診所設立與開業許可:
- 診所的設立需符合《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這包括建築物的結構、空間規劃(如各診療空間的最小面積)、無障礙設施、緊急照明、消防設備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
 - 申請開業執照需要備齊醫師資格證明、診所相關文件(如位置圖、內部設備圖)、身份證明等。
 - 小型診所(通常指不多於五名註冊醫生或牙醫執業)在特定情況下,可能需要向衛生署署長申請豁免書,以豁免領取牌照的要求,但仍需符合相關規範。
 - 取得開業執照是合法執業的前提,所有申請程序均需向所在地衛生局(所)辦理。
 
 - 
醫事人員執業登記與管理:
- 所有執業醫師皆需向其執業所在地的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並領有執業執照。
 - 醫師法規定,醫師執業應加入所在地醫師公會。
 - 醫事人員需持續接受繼續教育,並每六年提出證明文件以更新執業執照。
 - 診所負責人有責任督導所聘僱的醫事人員,確保其行為合法且符合專業倫理。
 
 - 
醫療資訊安全:
- 根據《資通安全管理法》,醫療機構必須加強資訊安全防護,涵蓋資訊設備、醫療儀器等所有資通訊設備,以保護病患的醫療資訊機密性、完整性與可用性。
 - 醫療機構應建立資訊安全政策,定期進行風險評估與漏洞修補,並擬定資安事件應變計畫,以防範勒索軟體攻擊等威脅。
 
 
倫理考量與病患權益
- 
醫師倫理規範:
- 醫師的執業核心原則是「以照顧病患的生命與健康為使命」,需維持專業自主,並以良知和尊重生命尊嚴的態度執行醫療專業。
 - 應時刻考慮病人利益,並充分尊重病人的自主權。
 - 醫師的服務應秉持公平公正原則,不得因病患的年齡、疾病、信仰、族群、性別、國籍、政治立場、種族、文化、性傾向、社經地位或其他任何因素而影響服務品質。
 - 持續進修、學習新知、加強醫療技術是提升服務品質的關鍵。
 - 醫師應瞭解自身的能力極限,不執行超出能力範圍的醫療行為;對於無法確定病因或提供完整治療時,應協助病人尋求其他醫師的診斷或轉診。
 - 尊重病人的隱私權是基本倫理要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任意洩漏病人祕密。
 - 嚴禁容留未具醫師資格人員為病人診療或處方。
 - 禁止以誇大不實的廣告或不正當手法招攬病人,應避免有誤導民眾判斷的陳述。
 
 - 
病患權益的保障:
- 醫師有義務向病患或其家屬提供充分的醫療資訊,包括病情、治療方針、預後情況及可能的不良反應,以確保病患的知情同意權。
 - 病患有權利瞭解所有可行的治療選項,並在充分知情後,基於自身意願決定是否接受治療,甚至在法律允許範圍內拒絕治療。
 - 病患的個人隱私、尊嚴以及宗教信仰、文化信念等都應受到尊重與保護。
 - 所有病患皆應享有平等接受醫療照護的權利,醫護人員不得因任何因素而有差別待遇。
 
 - 
醫療糾紛的處理:
- 醫療糾紛涵蓋醫療費用爭議、醫療態度爭議以及醫療傷害爭議等。
 - 根據《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大部分醫療爭議案件在進入訴訟前,應優先經過調解程序。
 - 常見的處理途徑包括院內申訴、向衛生局申請調處、透過鄉鎮市調解委員會或法院調解。
 - 即使醫師已離職,醫療機構仍應對其醫事人員造成的醫療傷害負責,病人應優先向就診醫院取得完整病歷作為證據。
 - 面對醫療糾紛時,應保持冷靜,優先安撫病患情緒,同時迅速保全相關證據(如病歷、通訊紀錄等),並在一定時限內(如72小時)與病患進行溝通,提出初步說明與後續處理方案。
 
 
其他倫理考量
- 環境永續:醫師在執行醫療行為時,也應考慮環境保護,努力實現淨零永續的目標。
 - 與廠商互動:醫師與藥廠、生物科技公司等廠商互動時,應遵守相關法規與守則,不得接受不正當的招待,並保持專業判斷的客觀性。
 
小型診所如何處理醫師間專業分歧:實務操作指南結論
總而言之,小型診所如何處理醫師間專業分歧是一個多面向的議題,它需要診所管理者、醫師合夥人及所有醫療團隊成員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套全面且實用的策略,協助小型診所建立一個更具協作性、效率和諧的醫療環境。
透過建立開放的溝通文化、清晰的決策流程、有效的衝突管理機制,以及對醫療法規與倫理的嚴格遵守,小型診所可以有效地化解醫師間的專業分歧,提升團隊合作,並最終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持續學習、定期檢討與改善,是確保診所能不斷進步,並在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的關鍵。
希望這份小型診所如何處理醫師間專業分歧:實務操作指南,能為您在管理診所和促進團隊和諧方面提供實質性的幫助。記住,建立一個健康的醫療工作環境,不僅能提升醫療品質,也能讓每一位醫療人員在工作中感到更有價值和成就感。
小型診所如何處理醫師間專業分歧:實務操作指南 常見問題快速FAQ
小型診所為何要關注醫師專業分歧?
關注醫師專業分歧有助於提升醫療品質、滿足多元病患需求、維持競爭力、順應法規要求,並有效運用資源與成本控制。
如何建立開放溝通文化?
建立同理心與積極傾聽的文化,運用清晰簡潔的語言,並鼓勵病患表達疑慮與不滿,將其視為改進服務的機會[2, 3, 5].
如何處理醫療糾紛?
透過院內申訴、衛生局調處、鄉鎮市調解委員會、法院調解等管道處理,並謹記安撫情緒、保全證據、內部檢討、關懷回應等原則。
診所應如何策略性地管理衝突?
診所應將衝突視為可管理的過程,而非全然負面的事件,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運用溝通技巧,並建立標準化的流程來預防、處理和檢討衝突[1, 4].
醫師應如何應對病患的不滿?
冷靜傾聽,理解他們的情緒和經歷,避免採取防禦或責怪的態度,並保持尊重和理性的態度與醫護人員討論[2, 3].
小型診所設立需符合哪些法規?
診所設立需符合《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事人員需辦理執業登記,並需符合《資通安全管理法》以確保醫療資訊安全。
診所應如何提升醫病溝通技巧?
醫師應耐心傾聽患者訴求,詳細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醫療人員應以同理心對待患者,運用清晰的表達和多元的資訊管道,增進醫病之間的信任與理解[2, 4].
如何預防醫療爭議?
透過建立良好溝通、標準化流程、風險評估等方式,降低衝突發生的機率,同時定期進行內部風險評估,檢視流程漏洞,並鼓勵醫護人員參與培訓,提升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