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全攻略!必學指南

SHARE

身為診所醫師,您在家庭暴力防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您的責任不僅限於醫療處置,更延伸至及早發現、評估,以及必要時的通報。許多診所醫師或許覺得家暴防治離自己很遠,但實際上,診所往往是受暴者接觸的第一線醫療單位。因此,理解並確實執行家庭暴力防治的各項環節,是每位診所醫師責無旁貸的義務。

這份指南旨在協助您更清楚地瞭解「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其中涵蓋了家庭暴力防治法規的詳細解說、個案的識別與評估技巧、初步處理與轉介流程,以及醫療倫理與病人隱私權的考量。

從我的經驗來看,很多醫師在面對疑似家暴個案時,常常因為缺乏明確的指引而感到徬徨。別擔心!透過本指南,您將學習如何透過問診技巧、觀察非語言線索,甚至是病患就診時的隻字片語,察覺潛在的家暴事件。更重要的是,本指南將提供您實用的轉介資源,讓您能將個案轉介至專業機構,獲得更完善的協助。記住,您的每一個舉動,都可能為受暴者帶來改變一生的希望。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強化法規意識,落實通報義務:
    建議: 診所醫師務必熟悉《家庭暴力防治法》對家庭暴力的定義,包含身體、精神、經濟、性暴力、騷擾及跟蹤等多元形式。當您在診療過程中察覺任何疑似家暴跡象,請務必於24小時內完成通報,可透過「關懷e起來」線上系統或書面通報當地主管機關。務必留意,未依規定通報且無正當理由可能面臨罰鍰。
  2. 提升觀察敏銳度,主動關懷詢問:
    建議: 除了明顯外傷,也應注意病患的情緒、肢體語言、就醫頻率、以及對伴侶或家人的態度。若觀察到可疑之處,例如無法解釋的傷痕、情緒低落或恐懼等,請主動以關懷的語氣詢問,切勿輕忽任何可能線索,寧可多一份關心,也不要錯失保護受害者的機會。
  3. 掌握轉介資源,提供適切協助:
    建議: 診所醫師應熟悉當地的社工、法律扶助、庇護安置等相關資源的聯絡方式。在通報後,積極將個案轉介至專業機構,以便他們獲得更完善的協助和支持。您的轉介能為受暴者帶來改變一生的希望。

家庭暴力定義:診所醫師應知悉的法規框架

身為基層醫療的守護者,診所醫師在家庭暴力防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要有效執行防治工作,首先必須對家庭暴力有清晰且正確的理解。這不僅是基於職業道德,更是法律所賦予的責任。以下將詳細說明診所醫師應知悉的家庭暴力相關法規框架:

家庭暴力防治法:定義與核心概念

台灣的家庭暴力防治核心法源是《家庭暴力防治法》。該法第二條明定:「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這一定義涵蓋了多種形式的暴力,不僅僅是我們一般認知上的肢體衝突。

  • 身體暴力: 這是最容易辨識的一種,包括毆打、傷害、虐待等造成身體上的疼痛或傷害的行為。
  • 精神暴力: 包含言詞上的羞辱、威脅、恐嚇,以及心理上的控制、孤立、監視等,目的是貶低、控制受害者,使其感到恐懼和無助。
  • 經濟暴力: 指控制家庭財務、不給生活費、強迫借貸或擔任保證人等行為,使受害者在經濟上受制於加害者,難以獨立。
  • 性暴力: 強迫性行為、性騷擾等任何未經同意的性行為,都是嚴重的家庭暴力形式。
  • 騷擾: 任何打擾、警告、嘲弄或辱罵他人之言語、動作或製造使人心生畏怖情境之行為。
  • 跟蹤: 任何以人員、車輛、工具、設備、電子通訊或其他方法持續性監視、跟追或掌控他人行蹤及活動之行為。

此外,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條對「家庭成員」的定義也相當廣泛,包括:

  • 配偶或前配偶。
  • 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
  • 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
  • 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
  • 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血親之配偶。
  • 現為或曾為配偶之四親等以內血親。
  • 現為或曾為配偶之四親等以內血親之配偶。

診所醫師需要清楚瞭解這些定義,才能正確判斷個案是否屬於家庭暴力事件,進而啟動相關的保護和通報程序。

診所醫師的責任與義務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50條,「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臨床心理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人員及其他執行家庭暴力防治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家庭暴力情事者,應立即通報當地主管機關,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這項條文確立了診所醫師在家庭暴力防治中的責任通報義務

這意味著,當醫師在診療過程中,發現任何疑似家庭暴力的跡象,無論是病患主動告知,還是透過觀察發現,都必須在24小時內向當地主管機關進行通報。通報的目的並非指控或定罪,而是為了啟動保護機制,確保受害者能夠獲得及時的協助和支持。

重要提醒:即使病患並未明確表示自己正在遭受家庭暴力,但如果醫師觀察到任何可疑的跡象,例如:

  • 身上有無法解釋的傷痕。
  • 情緒低落、焦慮、恐懼。
  • 就醫頻率異常。
  • 對伴侶或家人的態度異常畏懼。
  • 說詞前後矛盾。

都應該提高警覺,進一步詢問和評估,必要時仍應進行通報。切記,寧可多一份關心,也不要錯失一個保護受害者的機會。

通報流程與管道

目前,家庭暴力通報管道主要有兩種:

  • 線上通報: 透過衛生福利部建置的「關懷e起來」線上通報系統進行通報。
  • 書面通報: 填寫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表,傳真至當地主管機關(通常是直轄市、縣市政府的社會局或家庭暴力防治中心)。

通報時,應盡可能提供詳細的資訊,包括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基本資料、家庭暴力事件的描述、以及醫師的觀察和評估。請務必注意,通報人的身分資料會受到保護,主管機關會依法保密,以避免通報人受到報復。

違反通報義務的法律責任

若醫師未依規定履行通報義務,且無正當理由,將可能面臨《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罰鍰。然而,法律也考量到實務上的特殊情況,若醫事人員為避免被害人身體緊急危難而違反通報義務,則可免除處罰。

總之,診所醫師在家庭暴力防治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透過瞭解家庭暴力的定義、相關法規、以及通報流程,醫師可以更有效地識別、評估和處理家庭暴力個案,成為保護弱勢、守護家庭的第一道防線。若您想了解更多家庭暴力相關資訊,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網站

家庭暴力類型: 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的關鍵

家庭暴力並非單指身體上的傷害,而是涵蓋多種類型。身為第一線的診所醫師,瞭解各種家庭暴力的樣貌,才能更敏銳地察覺潛在個案,及時提供協助。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間實施的身體、精神或經濟上的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行為。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家庭暴力類型,以及診所醫師在實務上可能遇到的狀況:

家庭暴力類型

  • 身體暴力:

    這是最容易被辨識的一種,包括毆打、踢踹、 насилия、推擠、拉扯、 насилия или cualquier otro acto que cause daño físico. 然而,身體暴力不一定會留下明顯外傷,醫師在問診時,應仔細觀察個案的肢體語言、表情,以及是否有刻意隱瞞傷勢的情形。診所醫師可以主動詢問個案,傷勢是否為意外造成,或是在怎麼樣的情況下發生的,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協助。

    具體案例:

    • 個案身上出現不明原因的瘀傷、骨折、燒燙傷。
    • беременная женщина表示 fréquemment tomber ou avoir des accidents.
    • 兒童身上出現與年齡不符的傷勢,或家長無法合理解釋傷勢來源。
  • 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往往隱藏在日常對話和互動中,不易被察覺。它包括言語上的羞辱、 угрозы、恐嚇、 изолирования、 контроль、以及其他精神上的虐待行為。精神暴力會對受害者造成長期的心理創傷,甚至可能導致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診所醫師可以從個案的言談中,觀察其是否有低自尊、 самообвинения、恐懼、退縮等情形。

    具體案例:

    • 配偶 постоянно貶低、 критикует ou insulta l’autre partie.
    • 家長經常以 언어 폭력的方式對待孩子,如 постоянно斥責、侮辱、或 угрожает que le hará daño.
    • 個案害怕表達自己的意見, constante preocupado por cómo reaccionará su pareja o su familia.
  • 經濟暴力:

    經濟暴力是指控制家庭財務、限制 आर्थिक স্বাধীনতা、不提供生活費、或強迫對方從事不願意的工作等行為。經濟暴力會使受害者在經濟上依賴施暴者,難以脫離受暴環境。診所醫師可以詢問個案的經濟狀況、是否有工作、 οικονομικός έλεγχος是誰在負責等問題,評估其是否遭受經濟暴力。

    具體案例:

    • 配偶 ควบคุมทั้งหมด家庭財務,不讓另一方知道เงินสด的流向。
    • 配偶 不提供生活費,或只給予 минимальная сумма que difícilmente cubre las necesidades básicas.
    • 家長 強迫子女 travailler para contribuir con los ingresos familiares, incluso si esto afecta su educación o su salud.
  • 性暴力:

    性暴力是指 cualquier acto sexual que se realiza sin el consentimiento de la otra persona. 這包括強迫性行為、 насилия、 сексуальные оскорбления和任何形式的 сексуальное принуждение. 性暴力會對受害者造成極大的身心傷害。診所醫師在問診時,應注意保護個案的隱私、建立信任關係,讓他們願意坦承 рассказать о своем опыте.

    具體案例:

    • 配偶 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強制發生性關係。
    • 配偶 насилия 在性行為過程中,不顧對方的意願。
    • 家長 對子女進行性騷擾或性侵犯。
  • 兒童目睹暴力:

    即使兒童沒有直接遭受身體暴力,但目睹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行為,也會對其身心發展造成 негативное воздействие. 兒童目睹暴力可能出現情緒障礙、行為問題、學習困難等。診所醫師在看診時,可以主動詢問兒童的家庭狀況、是否 pernah menyaksikan konfrontasi entre sus padres o cuidadores.

    具體案例:

    • 兒童 Часто menyaksikan su padre golpear a su madre.
    • 兒童 聽到父母親 постоянно爭吵、 угрожает el uno al otro.
    • 兒童 выразил miedo de estar solo en casa.

診所醫師的提醒

診所醫師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家庭暴力 часто發生在 varios tipos de maneras. 因此,在評估個案時,不應只關注單一面向,而是要全面性地瞭解其家庭狀況、人際關係、以及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的信息,才能更準確地判斷是否為家庭暴力個案。此外,家庭暴力也可能發生在任何性別、年齡、社經地位的家庭中,醫師不應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免錯失ช่วยเหลือ的機會.

身為基層醫療人員,診所醫師是家庭暴力防治的重要守門員。透過瞭解家庭暴力的類型、 nắm vững kỹ năng識別、建立通報網絡,就能為受暴者提供及時的協助,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я de que la violencia escale.

我已完成文章的第二段落,接下來可以繼續撰寫其他段落,例如「家庭暴力個案識別: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的警訊」、「家庭暴力風險評估: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的指南」等。

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全攻略!必學指南

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家庭暴力個案識別: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的警訊

診所醫師作為社區健康的守護者,往往是家庭暴力受害者接觸的第一線醫療人員。因此,提升對家庭暴力個案的敏感度,掌握識別警訊的技巧,是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的重要一環。家庭暴力並非總是顯而易見,受害者可能因害怕、羞愧或經濟依賴等因素,而難以主動求助。因此,醫師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從患者的言談、行為和身體狀況中,發現潛在的家庭暴力跡象。以下列出一些診所醫師在看診時應留意的警訊

一、病患的言談內容與行為舉止

  • 不一致的說詞:病患的受傷原因與實際傷勢不符,或對事件的描述前後矛盾。
  • 延遲就醫:傷勢明顯,但就醫時間卻延遲過久,可能表示受害者受到阻撓或害怕就醫。
  • 過度道歉或退縮:病患在伴侶或家屬陪同下,表現出過度道歉、退縮或害怕的態度,可能顯示其受到控制或威脅。
  • 對伴侶或家屬的言聽計從:病患的發言或行為受到伴侶或家屬的嚴格控制,無法自由表達意見。
  • 迴避眼神接觸:病患在談及受傷或家庭狀況時,眼神閃爍、迴避接觸,可能表示其內心隱藏著難以啟齒的祕密。
  • 情緒低落或焦慮:病患出現持續性的情緒低落、焦慮、失眠等症狀,可能與長期遭受精神暴力有關。

二、身體上的明顯傷勢

  • 無法解釋的瘀傷、割傷或骨折:身體出現多處、不同時間造成的瘀傷、割傷或骨折,且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
  • 特定部位的重複性傷害:例如頭部、頸部、胸部或腹部等要害部位,出現重複性的 আঘাত。
  • 防禦性傷痕:手臂或腿部出現阻擋攻擊時留下的傷痕。
  • 懷孕期間的受傷:懷孕婦女出現不明原因的受傷,應高度懷疑遭受家庭暴力。
  • 燒燙傷:身上有菸燙、熱水燙等不合常理的燒燙傷。

三、其他需要留意的跡象

  • 頻繁更換醫師或診所:為了避免家暴事件曝光,受害者可能頻繁更換醫師或診所。
  • 缺席重要約診:例如產檢、兒童預防接種等,可能表示受害者受到阻撓或限制。
  • 伴侶或家屬過度關切:在看診過程中,伴侶或家屬對病患的病情過度關切、干涉,甚至搶答醫師的問題。
  • 經濟狀況不佳:受害者可能因經濟暴力而無法維持基本生活,或無法負擔醫療費用。
  • 兒童或老人的照顧疏忽:兒童或老人出現營養不良、衛生狀況不佳等情況,可能表示其受到照顧者的虐待或疏忽。
  • 青少年約會暴力警訊:根據太平洋診所專家分享,青少年約會暴力包括控制行為、孤立跡象、操縱行為、存在性勒索或「色情報復」、性/經濟剝削、誘捕的形式和實際的身體恐嚇或傷害。更多資訊可參考太平洋診所專家分享青少年約會暴力的警告信號

診所醫師在診療過程中,若觀察到上述任何一項或多項警訊,都應提高警覺,進一步詢問病患,並運用專業知識和同理心,協助受害者脫離家庭暴力的陰影。重要的是,醫師應明確告知病患,醫療機構有責任通報疑似家暴案件,並提供相關的求助資源,例如113保護專線或各縣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鼓勵受害者勇敢求助。

此外,醫師在面對疑似家暴個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保護病患隱私:在安全隱私的環境下進行問診,避免在公共區域討論病情,以免引起施暴者的不滿或報復。
  • 詳細記錄病歷:詳細記錄病患的傷勢、主訴、情緒反應和對事件的描述,並拍照存證,以作為未來法律訴訟的證據。
  • 提供驗傷和醫療協助:若病患需要驗傷或醫療協助,應立即提供,並協助其申請相關的醫療補助。
  • 評估安全風險:評估病患的安全風險,並提供安全建議,例如協助其尋求庇護安置或聲請保護令。
  • 自我保護:處理家暴個案可能對醫師造成情緒壓力,因此醫師應注意自我照顧,尋求支持管道,以避免職業倦怠。

透過提升對家庭暴力個案的識別能力,診所醫師可以成為家庭暴力防治的重要力量,及早發現並介入,協助受害者重獲新生。

家庭暴力個案識別: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的警訊
警訊類別 詳細內容
病患的言談內容與行為舉止 不一致的說詞:病患的受傷原因與實際傷勢不符,或對事件的描述前後矛盾。
延遲就醫:傷勢明顯,但就醫時間卻延遲過久,可能表示受害者受到阻撓或害怕就醫。
過度道歉或退縮:病患在伴侶或家屬陪同下,表現出過度道歉、退縮或害怕的態度,可能顯示其受到控制或威脅。
對伴侶或家屬的言聽計從:病患的發言或行為受到伴侶或家屬的嚴格控制,無法自由表達意見。
迴避眼神接觸:病患在談及受傷或家庭狀況時,眼神閃爍、迴避接觸,可能表示其內心隱藏著難以啟齒的祕密。
情緒低落或焦慮:病患出現持續性的情緒低落、焦慮、失眠等症狀,可能與長期遭受精神暴力有關。
身體上的明顯傷勢 無法解釋的瘀傷、割傷或骨折:身體出現多處、不同時間造成的瘀傷、割傷或骨折,且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
特定部位的重複性傷害:例如頭部、頸部、胸部或腹部等要害部位,出現重複性的傷害。
防禦性傷痕:手臂或腿部出現阻擋攻擊時留下的傷痕。
懷孕期間的受傷:懷孕婦女出現不明原因的受傷,應高度懷疑遭受家庭暴力。
燒燙傷:身上有菸燙、熱水燙等不合常理的燒燙傷。
其他需要留意的跡象 頻繁更換醫師或診所:為了避免家暴事件曝光,受害者可能頻繁更換醫師或診所。
缺席重要約診:例如產檢、兒童預防接種等,可能表示受害者受到阻撓或限制。
伴侶或家屬過度關切:在看診過程中,伴侶或家屬對病患的病情過度關切、干涉,甚至搶答醫師的問題。
經濟狀況不佳:受害者可能因經濟暴力而無法維持基本生活,或無法負擔醫療費用。
兒童或老人的照顧疏忽:兒童或老人出現營養不良、衛生狀況不佳等情況,可能表示其受到照顧者的虐待或疏忽。
青少年約會暴力警訊:根據太平洋診所專家分享,青少年約會暴力包括控制行為、孤立跡象、操縱行為、存在性勒索或「色情報復」、性/經濟剝削、誘捕的形式和實際的身體恐嚇或傷害。
青少年約會暴力警訊連結:更多資訊可參考太平洋診所專家分享青少年約會暴力的警告信號

家庭暴力風險評估: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的指南

身為第一線的醫療人員,診所醫師在家庭暴力防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除了識別潛在的家暴個案外,更重要的是進行風險評估,以瞭解個案的危險程度,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受害者。一個完善的風險評估,能夠幫助醫師判斷個案是否需要緊急介入、轉介或提供進一步的協助。家庭暴力防治法第8條規範,各直轄市、縣(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必須辦理危險評估,並召開跨機構網絡會議。

風險評估的重要性

為什麼風險評估如此重要?原因如下:

  • 預測再施暴風險:透過評估,醫師可以瞭解施暴者再次使用暴力的可能性,以便採取預防措施。
  • 制定安全計畫:風險評估的結果能幫助醫師與受害者共同制定安全計畫,以應對未來的暴力事件。
  • 決定介入程度:根據風險等級,醫師可以決定是否需要緊急介入、轉介至社工或相關機構。
  • 保護受害者安全:最終目標是確保受害者的人身安全,避免更嚴重的傷害發生。

風險評估工具與方法

目前台灣有許多家庭暴力風險評估工具可供使用,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TIPVDA有兩個版本:TIPVDA2.0(通報版)、TIPVDA2.0,前者提供第一線警察、醫事人員、社工或其他責任通報人員受理案件評估,後者為個案管理社工、。TIPVDA 2.0(通報版)提供給警政、醫療與相關社工單位於受理案件通報時使用,內容較TIPVDA2.0 簡要,以方便第一線工作現場之工作同仁能迅速、便捷的完成對被害人之初步危險評估。使用TIPVDA表篩檢評估是否為高危機個案。此外,醫師也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進行風險評估:

  • 詳細問診:仔細詢問個案的受暴經歷、暴力類型、頻率、嚴重程度,以及施暴者的行為模式。
  • 觀察個案反應:注意個案的肢體語言、情緒反應、眼神接觸等非語言線索。
  • 參考病歷資料:查閱個案過去的就診紀錄,是否有與暴力相關的 травмы 或 психосоматические симптомы。
  • 詢問相關人士:在取得個案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向個案的親友、同事或鄰居詢問相關資訊。

風險評估的考量面向

在進行風險評估時,醫師應考量以下面向:

  • 暴力頻率與嚴重程度:暴力事件發生的頻率越高、程度越嚴重,風險越高。
  • 施暴者的控制行為:施暴者是否對受害者進行脅迫、 изолировать、監視、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контроль 等行為?
  • 施暴者的威脅與恐嚇:施暴者是否曾 угрожать 傷害受害者或其親友?
  • 施暴者的精神狀態:施暴者是否有精神疾病、藥物濫用、 алкоголизм 等問題?
  • 受害者的 социальное 지원:受害者是否有親友支持、 경제적 안정、 жилище 等資源?
  • 受害者的 психическое здоровье:受害者是否有 depresión、 анксиознос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ПТСР)等問題?
  • 兒童目睹暴力:家中有兒童目睹暴力,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 致命風險因素:
    • 施暴者曾 угрожать 殺害受害者。
    • 施暴者曾 勒/掐 受害者或其他方式使其無法呼吸。
    • 施暴者持 орудие 或 工具 威脅受害者或其他家庭成員。
    • 施暴者的施暴頻率、手法及傷害程度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 施暴者疑有 mental захворювання 或有藥酒癮,且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致施暴情形增加。

風險等級與處理建議

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醫師可以將個案分為不同的風險等級,並提供相應的處理建議:

  • 低風險:提供 психообразование、自我保護技巧、心理支持等。
  • 中風險:轉介至社工或相關機構,提供進一步的心理諮商、法律扶助、庇護安置等服務。
  • 高風險:立即通報 पुलिस、協助受害者離開 опасная среда、聲請 緊急保護令,並提供緊急庇護安置。

提醒您:在進行風險評估時,務必注意個案的隱私權與安全。在 безопасный 且私密的 環境下進行問診,避免在公共區域 обсудить 個案的病情。若個案不願透露相關資訊,切勿 принуждать。醫師應以同理心與耐心,與個案建立信任關係,才能獲得更準確的資訊,並提供最合適的協助。若發現被害人生命有立即性危險、被害人因家暴需要住院治療、被害人人身自由受控制以致求助困難、被害人有求助意願等,應立即通報。

診所醫師在家庭暴力防治中扮演著重要的守門人角色。透過仔細的觀察、問診和風險評估,醫師可以及早發現潛在的家暴個案,並提供及時的協助,保護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共同建立一個 без насилия 的社會。

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結論

身為基層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診所醫師在家庭暴力防治網絡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透過本篇文章,我們深入探討了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從法規框架的理解、不同家暴類型的辨識,到個案的識別警訊以及風險評估的執行,目的皆是為了賦予各位醫師更強大的能力,成為受暴者最及時的守護者。

我們理解,在繁忙的看診行程中,要額外關注家庭暴力議題並非易事。但請記住,您的敏銳觀察、積極詢問,以及適時的通報,都可能為一個家庭帶來轉變的契機,甚至挽救一條生命。 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不僅僅是一項法律規定,更是一份對社會的責任與關懷。

希望透過這份全攻略,能讓各位診所醫師在面對疑似家暴個案時,不再感到徬徨無助,而是能更有信心地運用所學知識,提供適切的協助與轉介。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友善的社會,讓每一個家庭都能享有免於暴力的幸福與權利。

診所醫師執行家庭暴力防治:醫師的責任與通報義務 常見問題快速FAQ

Q1:診所醫師在什麼情況下需要通報家庭暴力事件?如果我只是懷疑,但沒有確切證據,也需要通報嗎?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50條,只要醫師在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家庭暴力情事」,就應立即通報當地主管機關,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即使您只有懷疑,沒有確切證據,但如果觀察到任何可疑的跡象(例如:無法解釋的傷痕、情緒低落、對伴侶或家人的態度異常畏懼、說詞前後矛盾等),都應該提高警覺,進一步詢問和評估,必要時仍應進行通報。切記,寧可多一份關心,也不要錯失一個保護受害者的機會。

Q2:通報家庭暴力事件後,我需要承擔什麼責任?病人的隱私該如何保護?

您只需要盡您所能提供詳細的資訊,包括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基本資料、家庭暴力事件的描述、以及您的觀察和評估。通報人的身分資料會受到保護,主管機關會依法保密,以避免通報人受到報復。為了保護病人的隱私,您應該在安全隱私的環境下進行問診,避免在公共區域討論病情,並詳細記錄病歷,拍照存證,以作為未來法律訴訟的證據。在通報時,請盡量只提供必要的資訊,避免洩露過多個人資料。務必遵守醫療倫理,在病人同意的情況下進行資訊分享,若需在未經同意下通報,務必確保是為了保護病患安全。

Q3:面對疑似家暴個案,我應該如何詢問,纔不會讓他們感到害怕或尷尬,反而更不願意說出口?

與疑似家暴個案建立信任關係至關重要。您可以先表達您的關心和支持,讓他們知道您是為了幫助他們。在詢問時,使用開放式的問題,例如:「最近家裡發生了什麼事嗎?」「您的傷勢是怎麼造成的?」避免使用帶有指責或質疑意味的語氣。注意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如果他們感到不舒服或抗拒,就暫停詢問,並告訴他們您隨時都在,願意提供協助。提供相關的求助資源資訊,例如113保護專線或各縣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鼓勵他們勇敢求助。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您是站在他們這邊的,願意支持他們走出困境。

分享到臉書

ADD: 110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5段
EMAIL: justiceworld135@gmail.com
TEL: 02-2722 5992
LINE ID: @505vkobw

ADD: 110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5段
EMAIL: justiceworld135@gmail.com
TEL: 02-2722 5992
LINE ID: @505vko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