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求醫療協助的過程中,最令人沮喪的情況之一莫過於遇到醫師或診所之間互相推諉責任,導致病人求助無門。當您或您的家人面臨這種「互踢皮球」的困境時,往往感到徬徨無助,不知道該向誰求助。這不僅延誤了治療,更可能損害您的病人權益。
別擔心!本指南旨在為您提供一份詳盡的求助指南,協助您在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夠有系統地釐清問題、找到求助管道,並瞭解自身的權益。
首先,最重要的是將事件經過詳細記錄下來,包括就醫的時間、地點、相關的醫師姓名,以及您描述的症狀和醫師的診斷。如果醫師有將您轉介至其他診所,請務必記錄轉介的原因和過程。所有與診所、醫師溝通的記錄,無論是電話、對話內容或是書面文件,都應妥善保存。這些資訊將有助於您釐清問題的癥結點。
當您遇到問題時,請不要猶豫,立即尋求協助。您可以透過多個管道來維護您的權益,例如:衛生福利部(衛福部)、地方衛生局、臺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 (TPR)、臺灣病友聯盟 (TAPO)等。每個機構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各有不同,本指南將詳細介紹這些管道,讓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求助對象。
此外,瞭解「拒診」與「轉診」的差異非常重要。原則上,對於非危急的病人,醫師或醫療機構並無絕對不得拒絕的規定。但對於危急病人,則不得無故拖延救治。而與健保署簽約的醫療院所,不得無故拒絕以健保身分就醫的病人。本指南將詳細說明相關法規,幫助您釐清自身的權利和義務。
請記住,當您在就醫過程中遇到診所互踢皮球、權益受損時,保持冷靜、仔細收集資訊,並善用本指南提供的求助管道,透過申訴、調解或通報等方式,積極爭取應有的權益。您的行動不僅能幫助自己,也能為其他病患創造更友善的醫療環境。讓我們一起努力,確保每個人的病人權益誰來顧?
立即閱讀完整指南,保障您的醫療權益!
當您遇到醫師診所互踢皮球的情況時,以下建議能幫助您保障自身權益:
- 詳細記錄就醫過程,包括時間、地點、醫師姓名、症狀描述和診斷結果,以釐清責任歸屬。
- 積極尋求外部協助,例如向衛福部、地方衛生局或病人安全通報系統申訴,爭取應有的權益。
- 瞭解拒診與轉診的法律定義與自身權利,必要時諮詢法律專業人士,採取法律行動。
內容目錄
Toggle醫師診所互踢皮球:釐清病患權益受損的關鍵情境
In Taiwa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medical malpractice can fall on both the individual physician and the healthcare institution (such as a clinic or hospital)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This is primarily based on two legal principles: contractual liability and tort liability.
Physician and Clinic Responsibility:
- Contractual Liability: When a patient seeks medical treatment, a contract is formed between the patient and the healthcare institution. The physician, in this context, is considered an assistant in fulfilling the institution’s obligation to the patient. According to Article 224 of the Civil Code, if a physician acts with intent or negligence during the medical process, the healthcare institution shares the same responsibility. Therefore, patients can seek compensation from both the physician and the institution.
- Tort Liability (Infringement of Rights): Physicians have a duty of care towards their patients. If a physician fail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medical attention or acts negligently, they can be held liable for damages under tort law. This also extends to the healthcare institution, which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ctions of its employees.
- “Named” Responsible Physician in Clinics: In Taiwan, clinics must designate a “responsible physician” who oversees the clinic’s medical operations. This individual can be held liable for medical incidents that occur, even if they are not the one who directly provided the treatment. This is because the clinic itself is legally considered an extension of the responsible physician.
- Vicarious Liability: If an employed physician or staff member causes harm to a patient while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the responsible physician of the clinic may be held jointly liable.
Patient Rights and How to Assert Them:
- Right to Information and Informed Consent: Patients have the right to be informed about their condition, the proposed treatment, its risks, benefits, and alternative options. Before any procedure, especially surgery, healthcare providers must explain the reasons, success rates,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and dangers, and obtain the patient’s informed consent, usually through a signed consent form.
- Right to Dignity and Autonomy: The Patient Autonomy Act (病人自主權利法) ensures that patients have the right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their medical care, including end-of-life choices. This includes the right to refuse or consent to treatment.
- Assertion of Rights:
- Gather Evidence: Collect all relevant medical records, including doctor’s notes, test results, prescriptions, and billing statements. Document any communication with healthcare providers.
- Seek a Second Opinion: If you have concerns about the diagnosis or treatment plan, seeking a second opinion from another qualified physician is advisable.
- File a Complaint: You can file a complaint with the hospital’s patient relations department or the local health authority.
- Mediation or Arbitration: For less severe disputes, mediation or arbitration might be an option to resolve the issue without going to court.
- Legal Action: If a resolution cannot be reached through other means, you may consider filing a lawsuit for damages. This will likely require the assistance of a legal professional specializing in medical malpractice.
- Medical Dispute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Act: Taiwan has laws and mechanisms in place to handle medical disputes, including potential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processes.
Key Areas Where Medical Disputes Arise:
- Medical malpractice or improper treatment.
- Misdiagnosis or delayed diagnosis.
- Delayed treatment or referral.
- Improper medication.
- Surgical errors.
- Inadequate emergency care.
- Poor nursing care.
- Failure to adequately inform the patient.
It is crucial for patients to understand their rights and to act promptly if they believe their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 Consulting with a legal professional experienced in medical law is highly recommended for navigating these complex issues.
危機處理第一步:穩健收集資訊與釐清就醫歷程
在就醫時收集資訊,應注意以下關鍵細節,以確保您獲得最適合的醫療照護:
就醫前準備
- 瞭解自身病史與用藥: 準備好過去的病歷、健康檢查報告、以及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健康食品、中藥等),並瞭解是否有藥物過敏史。
- 清晰描述症狀: 預想好要如何向醫生描述您的不適,包括症狀是什麼、何時開始、持續多久、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有任何誘發或緩解因素。
- 準備問題清單: 事先列出您想問醫生關於病情、治療方案、預後、或任何其他疑慮的問題。
- 選擇合適的衣物: 穿著寬鬆、易於穿脫的衣物,避免濃妝豔抹或佩戴飾品,以便醫生進行檢查。
- 確認就診醫院與科別: 依據您的症狀選擇合適的科別就診,避免延誤治療。
就醫時的溝通與資訊提供
- 誠實告知病史: 詳細說明您的病史、過敏史、家族病史、近期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以及任何可能影響診斷的因素。
- 清楚表達症狀: 使用清晰、簡潔的語言向醫生描述您的不適,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醫學術語。
- 主動詢問與釐清: 當您聽不懂醫生的解釋時,務必主動發問,請醫生用您能理解的方式再次說明。積極參與醫療決策。
- 提供所有相關資訊: 告知醫生您正在接受的其他治療(包括中西醫、替代療法等),以及您是否有懷孕、餵母乳等特殊情況。
- 注意隱私: 雖然應提供完整資訊,但您也有權利保護個人隱私。若有疑慮,可與醫生溝通或瞭解相關的隱私保護規定。
就醫後與資訊保存
- 瞭解醫囑與用藥指示: 清楚醫生的診斷、治療計畫、處方藥物的使用方法、劑量、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 索取病歷或複製本: 您有權利向醫療機構索取病歷複製本或,以便記錄與追蹤病情,或在轉診時提供給其他醫師參考。
- 妥善保存就醫紀錄: 將所有檢查報告、處方藥單、以及其他與就醫相關的文件妥善保存,以備日後查詢。
- 利用「健康存摺」: 透過「健康存摺」系統,您可以查詢並下載個人的健保就醫資料,有助於自我健康管理。
- 注意藥物殘餘處理: 未使用的藥物應妥善處理,避免誤食或重複使用,以免危害健康。
關於病歷的重要性
病歷是醫療機構的重要文件,應清晰、詳實、完整地記載病人的病情、診斷、治療過程及結果。良好的病歷紀錄不僅有助於醫療團隊的溝通,也是法律上的重要依據,能保障病人的權益。若遇醫療機構刁難申請病歷之情事,可向當地衛生局申訴。
尋求多元支援:掌握衛福部、地方衛生局等求助管道
除了診所,台灣政府提供了多種管道來尋求心理健康協助,主要包括:
1. 政府補助的心理諮商方案:
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此方案補助15至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民眾,每人每年可享有3次免費心理諮商,每次諮商時間至少40分鐘,每次最高補助1600元。此方案沒有戶籍或居住地的限制。民眾可透過方案官網查詢合作機構並進行預約。
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許多縣市政府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諮詢服務專線及心理諮商資源。有些縣市甚至提供免費的心理諮商。
2. 免付費諮詢與求助專線:
1925安心專線(依舊愛我): 提供24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服務,是尋求協助的重要管道。
其他專線服務: 根據不同需求,還有其他專線,例如男性關懷專線、生命線協會等。
3. 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
此計畫旨在全面提升國民心理健康,透過多項策略,包括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照護網絡、成癮治療、司法精神處遇等,從資源布建、前端預防、醫療照護到危機處理,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
4.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提供心理健康相關資訊、資源和學習內容,是民眾自我成長和獲取知識的管道。
如何尋求協助:
- 查詢合作機構: 至衛生福利部「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官網查詢提供服務的合作機構。
- 預約服務: 聯繫合作機構預約心理諮商服務。
- 攜帶證件: 就診時攜帶身分證明文件。
- 諮詢專線: 若有緊急需求或想先諮詢,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或其他相關專線。
這些政府管道提供了多元且可近性的心理健康支持,民眾可以依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資源。
| 求助管道 | 說明 |
|---|---|
| 政府補助的心理諮商方案 | 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補助15至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民眾,每人每年可享有3次免費心理諮商,每次諮商時間至少40分鐘,每次最高補助1600元 . 此方案沒有戶籍或居住地的限制 . 民眾可透過方案官網查詢合作機構並進行預約 . 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許多縣市政府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諮詢服務專線及心理諮商資源 . 有些縣市甚至提供免費的心理諮商 . |
| 免付費諮詢與求助專線 | 1925安心專線(依舊愛我):提供24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服務,是尋求協助的重要管道 . 其他專線服務:根據不同需求,還有其他專線,例如男性關懷專線、生命線協會等 . |
| 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 | 旨在全面提升國民心理健康,透過多項策略,包括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照護網絡、成癮治療、司法精神處遇等,從資源布建、前端預防、醫療照護到危機處理,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 . |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提供心理健康相關資訊、資源和學習內容,是民眾自我成長和獲取知識的管道 . |
病人權益誰來顧?當醫師診所互踢皮球時的求助指南.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拒診或轉診?理解醫療法規下的醫師義務與病患權利
醫師拒診或延誤治療,其法律上之義務主要規範於醫師法和醫療法。
依據醫師法第21條規定,醫師對於危急的病人,應立即依其專業能力給予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 同樣地,醫療法第60條也要求醫院、診所對於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的急救,並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
然而,對於非危急的病人,醫療法規原則上並未強制規定醫師不得拒絕就診。 但若醫療機構已與全民健保簽訂契約,則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70條,保險醫事服務機構不得無故拒絕保險對象就醫。 即使如此,「不得無故拒絕」不代表不能拒絕,若有正當理由,例如醫師缺乏相關專長或設備,仍可婉拒病人。
此外,若醫療機構因人員、設備或專長能力限制,無法確定病因或提供完整治療時,醫療法和全民健康保險法皆規定,有義務建議病人轉診或協助轉診。 未能適時轉診而延誤病人病況,可能面臨罰款,甚至負擔民刑事責任。
醫師若有延誤治療或不當醫療行為,可能面臨以下法律責任:
- 民事責任:若醫師的過失行為導致病患損害,病患可依據債務不履行或不法行為,請求損害賠償。 這包括醫藥費、精神慰撫金(慰謝料)、以及因傷病導致的收入損失(逸失利益)等。 構成要件通常包含醫師的過失(注意義務違反)以及醫師的過失與病患損害之間的因果關係。
- 刑事責任:若醫師的業務過失導致病患死亡或傷害,可能構成業務過失致死或傷害罪。
- 行政責任:違反醫師法或醫療法相關規定,可能面臨罰款、停業、廢止執業執照等處罰。
病人權益誰來顧?當醫師診所互踢皮球時的求助指南結論
面對醫療體系,病患常常處於弱勢,尤其在遇到醫師診所互踢皮球的情況時,更容易感到無助。 本指南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您實用的資訊和求助管道,讓您在遇到類似困境時,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及家人的權益。 從瞭解就醫流程中的注意事項、善用政府提供的資源,到理解拒診與轉診的相關法規,每個環節都與您的權益息息相關。
記住,您不是孤單一人。 台灣有許多機構和資源可以提供協助,只要您願意主動尋求,就能為自己爭取到應有的醫療照護品質。 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收集資訊、並勇敢地為自己發聲。 透過每個人的努力,我們才能共同建立一個更友善、更值得信賴的醫療環境,真正落實病人權益誰來顧?當醫師診所互踢皮球時的求助指南的核心價值。
更多資訊可參考 健保申報爭議:醫師診所權責釐清,避免受罰
更多資訊可參考 醫療糾紛頻傳:醫師診所權責劃不清如何自保?
更多資訊可參考 診所雇主責任:醫師與診所法人在民事賠償中的角色
病人權益誰來顧?當醫師診所互踢皮球時的求助指南 常見問題快速FAQ
遇到醫師或診所互踢皮球時,我應該怎麼做?
首先,詳細記錄就醫經過,包括時間、地點、醫師姓名、症狀描述和診斷結果,並保存所有溝通記錄和書面文件,以釐清問題癥結點。
有哪些管道可以尋求醫療協助?
您可以透過衛生福利部、地方衛生局、臺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 (TPR) 或臺灣病友聯盟 (TAPO) 等管道尋求協助,每個機構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各有不同。
醫師可以拒絕看診嗎?
對於非危急病人,醫師原則上可以拒絕看診,但若醫療機構與健保署簽約,則不得無故拒絕以健保身分就醫的病人;對於危急病人,醫師或醫療機構不得無故拖延救治。